[知识点讲解]

 

    背诵本诗

    本诗在题材上的特点: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表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远征东方,久而未归的深切思念。所谓“思妇”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来说,她们多数为已婚女子或者是有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她们的爱人都远离她们而去,彼此之间远隔千山万水无法相见,只有无尽的思念。爱人离开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服役(兵役、劳役等),或者是为了追求理想等。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都曾经为这一特殊的群体歌吟过,而这首《伯兮》作为一首“思妇诗”更以其代表性的情节和感情描写成为后世此类诗歌的典范。

    掌握本诗的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

   1)运用典型细节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苦痛

如第二章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说的是自从女子的丈夫到东方去远征,她就再也没有心思打扮自己了,头发散乱如飞蓬。这种手法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中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头发是女性身体中最具装饰性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女性心思的一个体态符号。而此时,她的头发凌乱得像一蓬草,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后代中国文学中表现女性思念忧伤情感的诗歌常用这一细节描写。

   2)用逐层推进的手法表现了思妇的苦痛日渐加深

诗歌的开头是女主人公对自己丈夫的夸赞,以丈夫能为国尽力而骄傲。但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与心爱的人分离的痛苦很快就袭上她的心头。而且,这种痛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日渐加深,致使女子自身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首如飞蓬”——“甘心首疾”——“使我心痗”,以逐层递进的手法将女子的思念表达的形象生动,忧愁一览无遗。

   3)铺叙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这首诗中既有铺叙,又有抒情,二者结合,感情真挚,感人至深。诗歌一开始就用铺叙的手法写了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来夸赞自己的丈夫,从第二章就将铺叙与抒情相结合,描写了丈夫出征后自己的生活情态,“谁适为容”、“甘心首疾”、“使我心痗”则是直抒胸意,将满心的苦痛和忧伤直接抒发出来。正是因为有了铺叙的描写,抒发的情感水到渠成,才能顺理成章,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4)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忧思苦痛的表达

文章中多处使用反问句,典型的如:“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等等。这些反问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比陈述句更为强烈的感情。难道说我没有润发油吗?不是这样的。即使我将自己打扮的很漂亮,又给谁来欣赏呢?我心爱的丈夫不在家,我根本没有心思来打扮。女为悦己者容,当女人失去打扮的心思时更加强化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思之越深心越痛,哪里能够找得到忘忧草呢?实际上,即使真的有忘忧草,女子的忧愁也不会真的忘掉,反而会更加强烈。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忧思苦痛的表达。

 

 

       

 

 

 

 

       

         [返回文章]

 

 

 

 

汉广》       《燕燕》        《黍离》    《月出》    《采薇》    《离骚》   《湘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