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一节 数据库系统概述          (1) (2) (3)
一、人工管理
    时期: 40年代中--50年代中。
    产生的背景——应用需求:科学计算;硬件水平:无直接存取存储设备;软件水平:没有操作系统;
处理方式:批处理。
    特点——数据的管理者:应用程序,数据不保存;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数据的共享程度:
无共享、冗余度极大;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数据控制能力:
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二、文件系统
    时期: 50年代末--60年代中。
    产生的背景——应用需求:科学计算、管理;硬件水平:磁盘、磁鼓;软件水平:有文件系统;处理方
式:联机实时处理、批处理。
    特点——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数据的共享程度:
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数据的逻辑
结构改变必须修改应用程序;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
                              
    文件系统中数据的结构: 记录内有结构; 数据的结构是靠程序定义和解释的; 数据只能是定长的;
可以间接实现数据变长要求,但访问相应数据的应用程序复杂了; 文件间是独立的,因此数据整体无结构;
可以间接实现数据整体的有结构,但必须在应用程序中对描述数据间的联系; 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记录。
    文件系统阶段:
                    
    文件系统存在的问题: 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差; 文件系统只是解脱了程序员对物理设备存取的负担,
它并不理解数据的语义,只负责存储; 数据的语义信息只能由程序来解释,也就是说,数据收集以后怎么
组织,以及数据取出来之后按什么含义; 应用,只有全权管理它的程序知道;数据的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数据面向应用, 即使不同应用程序所需要的数据有部分相同时,也必须建立各自的文件,而不能共享相同
的数据; 数据孤立, 数据分散管理,许多文件,许多数据格式; 数据的不一致性, 由于数据存在很多
副本,给数据的修改与维护带来了困难,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数据完整性难于保证; 更新的原子性;
更新中的错误(部分更新)导致数据中的状态不一致。
    例如 1:从一个账户汇款到另一个账户的操作,或者成功完成,或者什么也不做。多重用户的并发控制;
需要利用并发操作来提高系统性能;无控制的并发访问将导致数据状态的不一致。
    例如 2:两个人同时更改一个账户。安全Security问题;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