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病
     前 言
     分类
     (一)依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足24小时,TIA)
     2.脑卒中(超过24小时)
     (二)依据病情程度
     1.小卒中
     2.大卒中
     3.静息性卒中
     (三)依据病理性质
     1.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
     2.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
     2.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1.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与多种促发因素及其组合有关,如微栓子形成、盗血现象、颈椎病、血压过低、动脉痉挛、高凝状态、血液成分的改变等。
     2.脑血栓形成:引起脑血栓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动脉壁的病变,常见为AS,糖尿病和高血脂可加速AS的进程;脑动脉炎(如结缔组织病和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动脉畸形;血液成分的改变等。
     3.脑栓塞:是由于来源机体各部位的栓子(如心内膜炎的炎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栓子,心肌梗死或动脉硬化附壁血栓等)
     4.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出现的动脉平滑肌的透明性变,局部管壁变薄,在高血流压力下膨出或形成纤维素坏死,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发生破裂。
     二、临床表现
     三、治疗
     (一)治疗原则 祛除病因、控制症状、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的原则。
     (二)一般治疗 严格卧床,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严格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神智和瞳孔变化;控制血压和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预防感染,维持营养,保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误吸;控制高热和防治上消化道出现、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癫痫,急性肾衰竭等;有肢体瘫痪的患者尽早进行肢体活动和康复治疗。
     (三)药物治疗原则
     1.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降颅内压及康复。目的为改善脑缺血区供血、供氧、减轻脑水肿,降低血粘度,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2.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为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达到预防进一步脑出血、防治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的目的。
     (四)常用药物及评价
     1.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形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使血栓溶解。
     (1)尿激酶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2)阿替普酶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2.抗凝治疗—阻止血栓的进程,防止脑卒中复发
     (1)肝素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2) 低分子肝素钠 特点
     (3)华法林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3.降纤治疗
     降纤酶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4.扩容治疗—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粘度。10%的右旋糖酐。
     5.扩血管治疗
     (1)倍他司汀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2)已酮可可碱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3)双氢麦角碱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6.抗血小板药治疗
     (1)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2)噻氯匹定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3)氯吡格雷 特点
     7.钙离子拮抗剂
     (1)尼莫地平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2)桂利嗪
     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
     禁忌症
     (五)药物治疗策略
     1.超早期脑再灌注治疗(1-6小时)
     2.急性期抗凝治疗(发病48小时内)
     3.脑保护治疗
     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