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类型 |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熟悉细胞的分化与组织的形式。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各种组织的形态特征、存在部位,了解各种组织的生理功能。 熟悉维管束及其类型。 一、分生组织meristem 分生组织——植物体内凡能持续保持细胞分裂的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的细胞群。 部位——位于植物生长的部位,使植物生长。 特点:a、细胞代谢作用旺盛,具强烈分生能力。 b、体积一般较小,等径,排列紧密,无间隙。 c、壁薄,不具纹孔,质浓,核相对较大,无明显液泡和质体的分化。 1、按来源的性质分类 ①原分生组织promeristem——来源于种子的胚,位于根茎的最先端,是由没有任何分化的、最幼嫩的,终生保持分裂能力的胚性细胞组成。 ②初生分生组织primary meristem——来源于原分生组织衍生出来的细胞所组成。 特点:一方面仍保持分裂能力,但次于原分生组织,一方面开始分化。可看作是原分生组织到分化完成的成熟组织之间过渡形式。 如茎:原分生组织分裂→初生分生组织 原表皮层→表皮 基本分生组织→皮层、髓 原形成层→维管束的初部分(初生分生组织) ③次生分生组织secondary meristem 来源:由已成熟的薄壁组织(如表皮、皮层、髓射线等)经过生理上和结构上的变化,重新恢复分生能力,转变过程中,原生质变浓,液泡缩小。 组成:木栓形成层,根的形成层,茎的束间形成层及单子叶植物茎内特殊的增粗活动环,与植物根、茎加粗和重新形成保护组织有关。 2、按位置分类 ①顶端分生组织apical meristem 位置:位于根、茎顶端,细胞能长期保持旺盛的分裂机能,进行长度和高度生长。为了使植物不致徒长,打去顶心,就能阻止植物长高。 ②侧生分组织lateral meristem 位置:种子植物(除单子叶)根、茎内的侧方周围部分,形成环状。 作用:包括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使根、茎增粗,并使增粗破坏的表皮形成新的保护组织木栓层,并不断更新。 ③居间分生组织intercalary meristem 来源:顶端分生组织细胞遗留下来的或已分化的薄壁组织重新恢复分生能力,只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即转成成熟组织。 位置:茎的节间基部,叶的基部,总花柄的顶端,子房柄处。 作用:居间生长。 分布:麻黄(裸子)、木贼(蕨类)、小麦、水稻、竹(禾本科);葱、韭菜、蒜、鸢尾(叶基)、蒲公英、车前草(总花柄顶端);花生、细茎双蝴蝶(子房柄) 3、互相关系 ![]() 二、薄壁组织parenchyma (基本组织ground tissue) 分布: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广、体积大,如根、茎的皮层,髓部,叶肉细胞,花的各部分,果实的果肉,种子的胚乳全部或主要由薄壁组织构成。机械、输导等组织则常包括在薄壁组织之中。 功能: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等营养功能,故又称营养组织。 特征:a、生活细胞。 b、壁薄,由纤维素和果胶质构成。 c、液泡较大,具胞间隙,细胞体积大,纹孔单纹孔。 d、分化程度浅,有潜在的分生能力。 1、基本薄壁组织(一般薄壁组织ordinany parenchyma) 分布: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各处。 特点:常球形,圆柱形,多面体形等,质稀薄,液泡较大,细胞排列疏松,富有细胞间隙。 功能:填充,联系其他组织,并具有转化为次生分生组织的机能。 2、同化薄壁组织assimilation parenchyma 分布:植物体表面易受光照部分,如叶、萼(绿)、果实、幼茎。 功能:又称绿色薄壁组织,特征为含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3、贮藏薄壁组织storage parenchyma 分布:根-根状茎,果实,种子中。 功能:主要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以液态存在细胞液中,或呈固体或液体分散在细胞质内,还有贮水薄壁组织,半纤维素贮存在柿、天门冬、椰枣等种子胚乳细胞壁上。 4、吸收薄壁组织absorbtive parenchyma 分布:根尖。 功能: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输导组织中。 5、通气薄壁组织aerenchyma 分布:水生或沼泽植物体内,如莲叶柄和灯心草髓部。 功能:具贮藏气体、漂浮和支柱作用。 特征:具相当发达的细胞间隙、间隙互相联结,形成大气腔。 6、输导薄壁组织conducting parenchyma如髓射线,在木质部和髓部输水分、养料作用。薄壁组织对植物本身重要,对中药鉴定意义不大,因不具备典型特征。 三、保护组织protective tissue 植物的保护组织包被在植物各器官的表面,起到: a、保护植物内部组织; b、控制和进行气体交换; c、防止水分过度散失; d、防止病虫害侵害及机械损伤; 1、表皮 epidermis——初生保护组织。 位置: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分化而来,包括幼嫩的根、茎和叶、花、果实等表面,是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层,因此,它的特点与这一特殊位置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特点: a、通常一层,少数2~3层。 b、排列紧密,板块状,除气孔外,无间隙。 c、活cell,一般不具叶绿体,但有白色体和有色体,及其它物质。 d、外壁厚,同时角质化,常具角质层,内壁和侧壁均薄,有的外壁还有蜡质渗入或在角质层外,形成蜡被,亦有矿质化。 角质:不透水,减少水分蒸发,坚硬角质层对防止病菌侵入和增加机械支持也有一定作用。 蜡质:使表皮不易浸湿,具有防止病菌孢子在体表萌发的作用。 矿质:使器官表面粗糙坚实。 (1)毛茸——表皮细胞特化而成的突出物,具保护,分泌,减少水分蒸发作用。 ①腺毛glandular hair 分泌挥发油,树脂、粘液等,具腺头和腺柄两部分; 腺头通常圆球形,由1-多个分泌细胞组成; 腺柄单细胞或多细胞。 腺鳞:具分泌能力的无柄腺毛。 还有消化昆虫的腺毛。 ②非腺毛 non-glandular hair 不具腺体,不能分泌,顶端常狭尖,起单纯保护作用。 a、线状毛——线状,单细胞或多细胞。 b、棘毛——壁厚而坚牢,木质化,细胞内有结晶体沉积(大麻)。 c、分枝毛——分枝状(毛蕊花、裸花紫珠叶)。 d、丁字毛——丁字形(菊科)。 e、星状毛——放射状,分枝似星(蜀葵、石韦、密蒙花)。 f、鳞毛——毛茸的突出部分呈鳞片状或圆形平顶状(胡颓子)。 g、螫毛——较脆,液泡中含蚁酸,刺激皮肤剧痛(荨麻)。 h、冠毛——生于果端,果实传播,如蒲公英。 i、种缨——生于种子上,种子传播,如长春花、萝藦、络石。 请同学总结下下毛茸的作用。 加强表皮保护;腺毛产生化学防御物质;毛可减少水分蒸发(干旱植物毛多);免受动物啮食;帮助种子传播;防御寒冷(雪莲);食虫(捕虫草) (2)气孔stoma(stomata复数) 在气生表皮上具有很多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气孔是形状狭长的细胞间隙,由两个保卫细胞对合而成。 气孔器:气孔连同保卫cell的合称,亦有把“气孔”当作“气孔器”的同义语。 ①保卫细胞guard cell a、比周围表皮细胞小,是生活的,并有叶绿体。 b、与表皮cell相邻的壁薄,其余各方较厚,充分膨胀,气孔拉开,失水则关闭。 ②副卫细胞subsidiary cell;accessory cell a、在保卫cell周围有2~多个和表皮cell不同的细胞称副卫细胞。 b、随不同种类植物,副卫cell排列次序有别,构成了气孔轴式,或称气孔类型。 ③双子叶植物的气孔轴式 副卫cell数 大小 排列 分布 (与保卫cell长轴) a、平轴式—平列型paracytic type 2 相等 平行 茜草科、豆科、马齿苋科 b、直轴式—横列型diacytic type 2 相等 垂直 唇形科、石竹科 c、不等式—不等细胞型anisocytic type 3-4 1个小 十字花科,菊科、曼陀罗、景天属 d、不定式—无规则型anomocytic type 不定 相等 与表皮细胞相似 毛茛科、艾叶、桑、南瓜、天竺葵 e、环式—辐射型actinocytic type 不定 相等 比表皮cell狭窄,环状 茶、桉 ④单子叶植物气孔类型也很多 哑铃形的禾本科植物气孔 ⑤裸子植物气孔一般都凹入很深。 ⑥气孔的分布:气孔数量和大小随器官、环境而不同: 叶多,茎少,根无。 叶上表皮少或无,下表皮多。 水生叶无,浮生叶上表皮多,下表皮无,直生叶二面有。 2、周皮periderm一次生保护组织 分布:大多数一年生植物器官表面终生只具表皮,多年生木本植物,除叶外,茎与根幼年保持表皮,随其增粗,表皮破坏,而产生周皮,有些又厚又软如栓皮栎、白千层等。 组成:由侧生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向外分化木栓,向内分化成栓内层,合称周皮。 特点:木栓层cork phellem——具多层细胞,横切面观细胞呈长方形,紧密排列成整齐的径向行列,壁较厚强列栓化,细胞成熟时原生质死亡解体,胞腔充满空气。使其不透水,并有抗压、降热、绝缘、质轻、具弹性,抗有机溶液和多种化学药品,对植物起有效的保护作用,可作日用轻质绝缘材料和救生设备。 木栓形成层phellogen,cork cambium——次生分生组织,由皮层或韧皮薄壁细胞形成,根中多由中柱鞘产生。往往一层细胞。 栓内层phelloderm——是生活的薄壁cell,常只有一层,茎的栓内层cell常含叶绿体,所以又称绿皮层,与皮层cell区别,其排列径向与木栓成列。 木栓形成层发生部位——可由表皮、皮层任一部分,中柱鞘或韧皮薄壁cell恢复分生能力而产生。 茎最初周皮常在皮下层中发生,偶尔发生在表皮,根大多数最初围绕发生于中柱鞘——随后在最初形成的围皮下发生,最后均在韧皮部薄型cell中产生。 (皮下层——表皮层下面的一层或几层cell,与下面的基本组织可以分开) 皮孔Lenticel——在周皮形成时,某些部位的木栓形成层比其它部分更为活跃,向外衍生出一种与木栓细胞不同,并有发达的细胞间隙的补充细胞,它们突破表皮形成裂口,成为气体交换的通道——皮孔。 皮孔外表呈直的、横的或点状突起,最初在周皮上形成的皮孔,一般在气孔位置产生。皮孔形状、颜色和分布的密度可作为皮类药材鉴别特征。 双子叶植物皮孔类型 a、补充组织由栓质化的cell组成,胞间隙紧密,可出现生长层,如木兰属,梨属; b、疏松的非栓质化细胞组成,到生长季末,则成较紧密排列而有栓质化的细胞层,如接骨木; c、补充组织分层,栓质化与非栓质化组织相间排列,形成一至数层cell的封闭层,如洋槐等冬天封闭,春天又冲破。 复皮层——金丝桃、桃金娘、柳叶菜、蔷薇科的根或地下茎的一种特殊保护组织,是由一部分栓质化细胞和一部分非栓质化细胞相间排列而成,有贮藏能力,是生活的组织。 叠生木栓——单子叶植物如芦荟,椰子,通过内部的薄壁组织几次平周分裂产生。 四、机械组织 mechanical tissue 机能——是对植物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组织,它有很强的抗压、抗张和抗曲挠能力。植物能有一定的硬度、枝干能挺立,树叶能平展,能经受狂风暴雨及其它外力侵袭,都与这种组织有关。 特征——部分或全部细胞型强烈加厚,根据细胞结构不同(壁增厚的方式和细胞的形态),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1、厚角组织collenchyma 分布:在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位,根中一般不存在。分布于器官的外围,或直接在表皮下或与表皮只隔几层薄壁细胞。连续成圆筒或分离成束,在具肋状突起处明显,如叶柄、茎、叶片的叶腺等部位。 特点:细胞壁不均匀加厚,并是初生物质的。含有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具有一定的分裂潜能,常含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加厚一般在细胞角隅外,也有在切向壁或靠胞间隙处。 成分:壁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大量的果胶和半纤维素,不含木质。由于果胶有强烈的亲水性,因此壁中含有大量水分,在光镜下,增厚的壁显示特殊的珠光,很易与其它组织相区别,酒精脱水会使厚角组织收缩很厉害,增厚的壁会变薄,同时珠光也消失。 作用:主要是正在生长的茎和叶的支柱组织。 a、一方面由于厚角组织的细胞为长柱形,相互重叠排列,初生壁虽较薄,但许多细胞壁的磁增厚部分集中在一齐形成柱状或板状,因而使它有较强的机械强度。 b、另一方面,厚角组织分化较早,壁的初生性质,使它能随周围细胞延伸而扩展,不妨碍植物的生长。 因此厚角组织既有支柱作用,又不妨碍幼嫩器官的生长。 类型:a、角隅厚角组织angular collenchyma(其厚角为组织),为最普通的类型,加厚在角隅处,如曼陀罗属、南瓜属、桑属、榕属、酸横属、蓼属等。 b、板状厚角组织lamellar collenchyma(片状原角组织),加厚在切向壁,如细辛属、大黄属、地榆属、泽兰属,接骨木属、鼠李属等。 c、腔隙厚角组织lacunar collenchyma与角隅型相似,但有胞间隙,如夏枯草属、salvia、锦葵属、蜀葵属、菊科多种植物。 2、厚壁组织Sclerenchyma 是植物体中一些重要的支持组织,由次生加厚的细胞壁组成的组织,它们在细胞完成伸展生长时,初生壁上沉积了次生壁。 特点:a、壁全面增厚,并可有层纹和纹孔,细胞腔很小。 b、加厚部分是次生壁,在cell停止生长后进行。 c、成熟后为死cell。 分类:根据形状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①纤维fiber 特点:两端尖的细长细胞,外壁增厚,胞腔狭窄,加厚物质是纤维素和木质部,纹孔少数,常呈裂隙状。 分布: a、广泛分布于种子植物根、茎、叶,而且也可在某些植物果实中(丝瓜络)。 b、可在木质部、韧皮部或髓层的薄壁组织中,特别是叶子中,可结合维管组织形成鞘或束鞘。 c、可单独存在,但普遍地是形成束状或网络状或连续中空的柱。 分类: 通常根据纤维在植物体所处位置分为韧皮纤维和木纤维 ![]() △木纤维xylem fiber 来源:与木质部其它组成分子一样,来自同一分生组织,共同组成木质部。 特点:典型木纤维具有木质化的次生壁,大小、形态壁结构各有很大差异。 演化:从系统演化看,认为木纤维是由低等维管植物的管胞演化而来,它们从管胞进化时,壁增厚,具缘纹孔逐渐变小变少,最后进化成单纹孔。 类型: a、管胞:壁薄,腔大,典型的具缘纹孔,数目多,长度较小。 b、纤维管胞:是从典型的管胞至典型的木纤维之间过渡类型,壁增厚,腔减小,具不典型的(退化)具缘纹孔,数目减少,细胞长度增加,纹孔口长度通常超过纹孔室直径。 c、木纤维:壁厚,腔窄小,单纹孔,数目少,细胞长。因典型木纤维与韧皮纤维相似,故又称韧型纤维。 d、分隔纤维:纤维管胞与韧型纤维都可能具有分隔,它们是在次生壁沉积以后形成的,如金丝桃属、姜。这些分隔纤维可能长期保存有原生质,贮有丰富的淀粉、油类或树脂。有的植物(葡萄)木质部和韧皮部都有分隔纤维。 △木质部外纤维 来源:发生于木质部以外,主要是韧皮纤维,所以有将此类统称为韧皮部纤维。 分布:a、皮层纤维——许多单子叶茎的基本组织中发生一连续的中空管,由基本组织发生。 b、维管束帽或鞘——单子叶纤维形成帽状或鞘,包围维管束,这些纤维有的来自形成层,有的来自基本组织。 c、周围纤维(环管纤维)——有些藤本(南瓜、马兜铃)皮层内侧有成环的纤维环,它们大都发生于韧皮部的外部位。 d、初生韧皮纤维——位韧皮部外侧,不成环,从韧皮部起源。 e、韧皮纤维——位于韧皮部(初生韧皮部或次生韧皮部) 类型:a、硬纤维——单子叶叶中纤维高度木质化,质地坚硬粗糙,如龙舌兰、剑麻、凤尾兰等。 b、软纤维——多是木质部外纤维,可能木质化或束木质化,质地柔软,易弯曲,(硬纤维与软纤维是商业上的分类) c、晶鞘纤维——是一束纤维外侧包围着许多草酸钙分晶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总称,如甘草、黄柏等。 另外有“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密嵌细小的草酸钙方晶(如南五味子根) 表: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区别 ![]() ②石细胞sclereid,stone cell 形状——是植物体内特别硬化的厚壁cell,形状主要是近乎等径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3-4倍,但也有变化,如长形、芒状,毛状等。 a、石细胞是薄壁cell经细胞增厚并木质化而成,因此成熟后是死细胞。 b、加厚程度大,腔小,单纹孔引伸成沟状,可形成管状纹孔道,如汇合则成分枝纹孔道。 c、有的随次生壁增厚而形成层纹。 分布——广泛分布于种子植物体内。 a、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皮层和髓部,常含单个或成小团的石细胞,也可组成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一部分,特别是有些植物的韧皮部(如杜仲、樟树)往往有明显的石细胞。 b、果实和种子中常存在石cell,如梨果肉、豌豆、菜豆等种皮。 c、很多植物叶子,特别是热带植物的叶子,往往含有各种石细胞(华南农大一位老师利用茶叶石细胞来研究茶叶的分类和质量,热带植物叶中多石细胞,可能是由于这些叶常绿,多年生并革质化有关系)。 类型——a、短石cell,形状象薄辟细胞(梨、木瓜果肉,橡韧皮部) b、大石cell,伸长成柱状(豌豆、菜豆种皮)。 c、骨状石cell,柱状而末端膨大,象骨状(种皮、叶子中,如哈克木) d、星状石cell,有分枝大至呈星状,(叶柄、叶片,如茶,昆栏树,睡莲) e、毛状cell,非常伸长的石cell,形状有点象毛,并有时有分枝,存在蓬莱葛全生根,木犀榄的叶子中。 f、异型石细胞:在植物体内单个存在的大型cell,有分枝呈“I”、“丁”字形或星形,增厚程序稍小,腔较大,起支撑和巩固作用,又称支柱cell(茶叶、木犀叶中) 纤维与石细胞区别——典型者易分,但有过渡类型,有些虽短纺锤状的厚壁细胞被权宜称为“纤维状石细胞”。 五、分泌组织Secretory tissue 有些植物有香叶(如薄荷味、樟脑味)、蜜汁、流脂、乳汁,皆为分泌组织产生,根据贝分泌物积累体内或排出体外分为二类。 分泌细胞——能分泌特殊物质如蜜汁、粘液、挥发油、树脂、乳汁等的细胞,称分泌细胞,由其组成分泌组织。 作用:a、本身有的防止植物组织腐烂,帮助伤口愈合;免受动物啮食(如螯毛、鼠尾草属茎上粘着很多小昆虫);排除或贮积体内废物;有的还起引诱昆虫,以利传粉(蜜腺);甚至有的还可消化动物。 b、许多分泌物可药用,如松香、松节油、樟脑、蜜、乳香、没药、阿魏、安息香、枫香脂、苏合香及各种芳香油等。 c、中药鉴定:植物某些科属常具有一定的分泌结构,因此在鉴定上有一定价值。 1、外部的分泌组织——分布体表,分泌物排出体外 ①腺毛glandular hair——具分泌能力的表皮毛,腺头细胞覆盖着较厚的角质层,分泌物积聚在细胞壁与角质层之间。分泌物种子在角质层渗出,或角质层破裂而排出。存在于茎、叶、芽鳞、子房等部位,花萼、花冠上也可存在。 ②蜜腺nectary——能分泌蜜汁的腺体,由一层表皮cell及其下数层细胞特化而成。腺体cell壁薄,无角质层或薄。细胞质产生蜜汁,通过角质层扩散或经腺体上表皮的气孔排出,蜜腺下常有维管组织。 分布:a、花蜜腺flower nectary——分布于瓣 、萼、子房、花柱基部,具蜜腺皆为虫媒花。 b、花外蜜腺(营养体蜜腺)——蚕豆托叶紫色部分,梧桐叶下红色小斑,桃与樱桃叶片基部,枣、白花菜、大戟属花序中。 2、内部的分泌组织——分布在体内,分泌物积存体内 ①分泌细胞secretory cell:单个散在具分泌能力的cell,分散在基本组织中,通常比周围细胞大。当分泌物充满整个细胞时,壁也往往木栓化,似体内的一个贮藏室。根据分泌物不同,分为 a、油细胞(含挥发油)——姜、桂皮、菖蒲、樟科、木兰科、腊梅科、姜科 b、粘液cell——半夏、山药、玉竹、白及、仙人掌科 c、单宁(鞣质)细胞——豆科、蔷薇科、壳斗科、冬青科、漆树科、葡萄科、景天科 d、芥子酶细胞——十字花科、白花菜科 e、树脂细胞——松属cell含有树脂 问:你注意过橘皮上的黄色亮点吗?有些植物叶子迎光可见透明亮点,这些都是什么? ②分泌腔secretory cavity(分泌囊)(油室) 由多数分泌细胞所形成的腔室,分泌物大多是挥发油。 a、溶生或lysigenous分泌腔:柑橘类叶与果皮、桉叶、芸香科叶上的分泌腔是由一群分泌细胞,随分泌物积累增多,而使壁破裂溶解,在体内形成的含分泌物腔室。腔室周围可见有部分破损的细胞。 b、裂生式schizogenous分泌腔:由分泌细胞彼此分离,胞间隙扩大而形成的腔室,分泌细胞完整地围绕着腔室,如金丝桃、漆树、当归等。 c、裂溶生式——是两种方式结合,如芒果属。 ③分泌道secrytory canal 由分泌细胞彼此分离形成的一个长形胞间隙的腔道,其周围的分泌细胞称上皮细胞。上皮cell产生的分泌物贮存于腔道中。 横切面与分泌腔(裂生式)相似,纵切面可见管道状。 分布:松柏类、双子叶植物 a、树脂道resin canal:上皮细胞向腔道中分泌树脂,如松茎。鸡血藤茎中韧皮部有很多分泌道,每2-10个成群排列着,成为赤褐色圆环,分泌管内充满了棕红色分泌物(鞣质、还原性糖、树脂类等)。一旦锯断,“血”就渗出,有补血、行血、通经活络作用。 b、油管vitta:分泌道内分泌物是挥发油,如茴香果实等。 c、粘液道slime canal或粘液管slime duct:分泌和贮藏粘液,如美人蕉、椴树、锦葵科植物。 ④乳汁管laticifer 是分泌乳汁的管状细胞,或称为乳汁管。 分布:在器官的薄壁组织中,如皮层、髓部、子房壁内。 乳汁特点:a、橡胶:很多科乳汁含有橡胶,它是萜烯类,如大戟科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印度橡胶树Ficus elastica、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银色橡胶菊Parthenium argentatum、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杜仲丝是橡胶丝,含水量小,橡胶含量高,丝坚韧。 b、自卫武器:甘遂乳汁很毒,一滴在舌头上,会或到喉咙和嘴均热得象燃烧,要数小时才可稍加缓解,量多可被毒死。桑科见血封喉树液制毒箭,猎兽用,剧毒。 c、其它用途:桑乳汁解蜈蚣毒;猪乳汁治疥癣;大戟属乳汁可提取石油;漆乳汁可制漆;南美索尔维拉树乳汁味同牛奶,可食用。 d、颜色:成分复杂,白色较多,如桑科(桑、楮、柘、无花果)、大戟科(泽漆、大戟)、菊科(蒲公英)、萝藦科(萝藦、杠柳)、夹竹桃科(夹竹桃、罗布麻)、旋花科(壅菜 、甘薯、小旋花)、桔梗科、漆树科等,黄色的如罂粟科(博落回、白屈菜 )、大戟科(狼毒),红色者有罂粟科(血水草、荷青花)等。 分类:a、无节乳汁管nonarticulate laticifer:起源于单一细胞,经顶端侵入生长,随植物体的生长而延伸并可分枝,长度数米以上,细胞核分裂为多数游离核。 分枝的无节乳汁管:起源胚中,在胚中,有一个或数个乳汁细胞,数目少,一次产生,随着幼胚生长,不断延伸分枝,分布整个植物体内,如萝藦科、大多数大戟科和夹竹桃科等。 不分枝的无节乳汁管:不产生于胚中,而不断产生于分生组织中,形式简单,只生于一个节间内和这个节间上的枝叶内,如荨麻科及一部分夹竹桃科。 b、有节乳汁管articulate laticifer:由一系列管状乳细胞错综连接而成的网状系统,连接处的cell壁融化贯通,乳汁可互相流动,起源于分生组织,极似导管。相连的横壁消失后,乳汁管成为多核的,如番木瓜科、罂粟科、旋花科、菊科、芭蕉科、桔梗科、大戟科的橡胶树属。 问:乳汁管是长管状的分泌组织,这与分泌道有何异同?为何不是同类? 答:a、分泌道是裂生式,分泌物在胞间隙,形成管状;而乳汁管是管状的乳细胞,分泌的乳汁存在细胞内。 b、分泌的乳汁含有同化产物,并由于乳汁管存在,筛管相对减少(如罂粟),说明乳汁管可能有输导作用,因此,有人将其列入输导组织,但又因含新陈代谢产物,所以又列在分泌组织。 六、输导组织conducting tissue 功能: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由它们运送到地上部分;叶的光合作用,通过其运送到根、茎、叶、花、果实中去。植物体各部分之间,也经常进行物质的重新分配和转移,也是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类型:木质部主要输送水分及其溶于其中的无机盐;韧皮部运输有机营养物质。 木质部:管胞、导管分子、纤维、薄壁细胞等,主要为管胞与导管分子。 韧皮部:筛管分子或筛胞、体胞、薄型细胞、纤维等,运输为筛管分子或筛胞。 1、管胞tracheid 2、导管veesel 管胞与导管对比表 ![]() 导管壁增厚方式 a、环纹导管annular vessel:增厚部分环状,直径较小,未增厚仍为薄壁有利于伸长生长,多存在幼嫩器官中。 b、螺纹导管spiral vessel:增厚部分呈螺旋状,直径较小,不妨碍伸长生长,并易与初生壁分离,形成“藕断丝连”现象。 c、梯纹导管scalariform vessel:增厚部分为连续部分,未增厚为间隔分开,两者之间形成梯形,存在成熟器官部分,不易再行伸长。 d、网纹导管reticulate vessel:增厚部分密集交织成网状,网孔是保留的未增厚部分。导管直径较大,存在器官成熟部分。 e、孔纹导管pitted vessel:导管壁几乎全面增厚,未增厚部分为单纹孔或具缘纹孔,直径较大,存在器官成熟部分。 以上是5种典型导管,观察时,有较多的过渡类型而不易区分,如出现所谓的梯网纹导管即是过渡类型。对一些幼嫩植物如豆芽幼茎分段制片,容易观察到从环—螺—梯—网—孔的演化过程。 散孔材与环孔材 散孔材—导管孔径大小一致,均匀分布在整个生长层,如木兰、樟科。 环孔材—导管孔径不一,晚材孔<早材孔,如洋槐。环孔材是演化上的特化,包括种属较少,差不多全在北温带。 管间纹孔式 具缘纹孔对:导管之间、纤维管胞之间、管胞之间 半缘纹孔对:导管与射线之间 单纹孔对:薄壁细胞之间,韧皮纤维 侵填体tylosis——与导管邻近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连同内含物侵入导管腔。对病菌侵害起一定防腐作用,使导管液流透性降低。 3、筛管sieve tube 存在于被子植物韧皮部,由多数筛管分子连结而成。此与导管相似,但在构造上与导管完全不同。 a、生活cell:细胞成熟后,核消失。 b、初生壁:由纤维素组成,不木质化,不增厚。 c、具筛板sieve plate:上下端横壁筛板具筛孔,通过联络索联系。 筛域——筛板或侧壁上筛孔集中区域称筛域。 复筛板——在一个筛板上,由几个筛域所组成,并成梯状或网状排列称复筛板。 d、存在时间短:一般生活一年,老的筛管被新者取代,在茎的增粗过程中被挤压。 e、胼胝体:冬末,树木筛板往往被一些碳水化合物堵塞,形成垫状物,称胼胝体,有的第二年可溶解恢复输导功能。 f、体胞:被子植物筛管分子旁常有1个或多个小型薄壁细胞,和筛管相伴存在,称伴胞。其质浓、核大,和筛管分子由同一母细胞分裂而成,筛管分子死亡时,伴胞也死亡。 4、筛胞sieve cell 分布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与筛管区别为 a、为单个狭长cell,直径较小 b、端壁倾斜,无筛板,侧壁有筛域。 c、不是伴胞。松柏类筛胞与邻近薄壁细胞有类似伴胞作用,两者一道死亡。 d、原生质丝通过的孔,远比筛板上的小,输导功能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