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

    从亚当·斯密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贸易和交换、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垄断和新科技等问题。他们集中研究不同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情况就有所改变,因为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陷于瘫痪。1929—1933年期间,美国的经济萎缩了30%,1933年失业率高达25%。1939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失业率仍居高不下,高达17%。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转而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丁像失业率和GNP这样的总量指标。
    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分。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他这样写道:“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约翰·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我认为经济学理论应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厂商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
    但是这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活尔夫。1941年,活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许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宏观经
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经济学的方法相去甚远。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最近20年以来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则开始寻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他们在研究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