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填空题

1)小令、中调和长调。

2)柳永、铺叙

(3)南渡

(4)苏轼

(5)清空峭拔,格调高雅

(6)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选择题

1)B

2)D

3)D

3、名词解释

婉约词

婉约词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这一词派的代表作家及词作有柳咏的《八声甘州》;晏殊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姜的《扬州慢》。这些婉约词多写词人自己的生活和体验,维持“词为艳科”的传统,在对人的情感世界的体察和描绘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豪放词

豪放词派的词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著称。豪放词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摸鱼儿》;陆游的《诉衷情》;张孝祥的《念奴娇》,都属于豪放词中的代表作品。

 

 

4、简答与默写

1)默写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并分析词中的对比手法.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词中的对比手法:

本词将理想化的梦境与两鬓斑白、美梦难圆现实的无奈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词中“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的激情岁月与如今弃置闲居“身老沧洲”进行对比。

2)默写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柳永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1)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过去的词多写男女艳情,而柳永词在题材上有所扩大。

2)发展和完善了慢词的体制。

3)大量使用铺叙的艺术手法,扩展了词的叙事容量。

4)柳永词通俗,多用俚语,低层的人比较喜欢,“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永。”他是文人词中的通俗派代表。

4)分析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含义。

1)表层涵义:不用去理会那猛烈的风雨,就算雨点能穿过密林,把树叶打得啪啪作响有如何呢?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吟咏长啸,信步前行时的那份悠然自得;

2)这其实是诗人对人生所持的豁达态度的折射:不管生活道路上碰到任何坎坷磨难,都应当泰然处之,保持自己的高洁情怀。

 

5、论述题

1)析晏殊《蝶恋花》词中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首句“槛菊愁烟兰泣露,秋菊和兰,本来无所谓有愁与无愁,而作者赋予它有如人一样的情感,写秋菊含愁,幽兰饮泣,好处是让物代替人来表达情感,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菊与兰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伤感之情。达到了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二是能在抒情上更进一层,物本无情,现在都在愁,在哭泣,而人本是有情的,面对菊兰的愁泣,就更加要伤感,这就更深入了一层。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句也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明月是自然之物,本不知道人在别离时有无痛苦,而这里偏要说明月不知道人在离别时痛苦,有意将月光照到房子里,撩起人对远方行人的思念。

2)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运用了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讲作者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这“愁”本是无形,难以触摸的东西,而现在连船也载不动它,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就是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愁”和“恨”之类,原是抽象无形的情意,为增强其可感性,词人往往采取这种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例如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来比喻愁之多;秦观在《千秋岁》中“飞红万点愁如海”,以海喻愁之深。但把愁写的最有重量的当以李清照为首,她的这一写法对后世词曲有较大的影响,例如石孝友在《木兰花》中效法道:“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

3)分析辛弃疾《摸鱼儿》的隐喻和用典。

1)词的上阕中对春光逝去的无尽伤心,用暮春残景象征着南宋国势衰败,实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怒。

2)以陈皇后幽居长门,佳期再误的故事,来比喻自己被闲置的境遇,抒发自己受奸人打击排挤,不能得到朝廷重新启用  的幽愤之情。

3)“玉环飞燕皆尘土”这里用“玉环、飞燕”来比喻谗佞小人。

4)“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句,以斜阳烟柳象征国势萎靡不振,日渐衰弱。

5)用陈阿娇蛾眉见妒事典,暗指自己受小人打击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

6)“准拟佳期又误”脱胎于《离骚》中的“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娥眉曾有人妒”也变化自《离骚》“众女嫉予之娥眉兮”。

   

       [返回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