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辅助存储器与磁盘阵列技术
本章主要内容
外部存储设备概述
磁盘设备组成与运行原理
磁盘阵列技术与容错支持
光盘设备组成与运行原理
外部存储设备概述
类型:主要指 磁表面存储器(磁盘、磁带)光存储器(光盘)
特性:容量大、成本低、断电后还可以保存信息,能脱机保存信息,弥补了主存的不足
技术指标
■存储密度: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上存储的二进制信息数量。
■存储容量:一台设备能存储的总信息量,以字节为单位。
■寻址时间:直接存取方式访问(如磁盘)
顺序存取方式访问(如磁带)
■数据传输率:单位时间内传送数据的数量,单位bps或者Bps。
■误码率:一个轮次读操作过程中,出错的比例。
■价格:总价格和存储单位信息的平均价格。
磁记录原理
磁表面记录设备,是在磁头和磁性材料的记录介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通过一次电磁转换完成一次读写操作。
磁头:通常由软磁材料(外界磁场的作用消失后,该磁性材料的磁性容易消失)做成。
磁记录介质:在刚性或柔性载体上涂有薄磁材料的物体,记录以磁状态表示的信息。一般选用硬磁材料(外界磁场的作用消失后,该磁性材料的磁性尽量多的保留)。
磁记录原理
 |
磁头,软磁材料
导磁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大
矫顽力小,剩余磁感应强度小 |
磁记录材料,硬磁材料
记录密度高,记录信息时间长
输出信号幅度大,噪声低
表面组织紧密、光滑、无麻点
薄厚均匀,温度、湿度影响小
|
磁头结构和电磁转换示意图
磁记录方式
磁记录方式:
是指一种编码方法,即如何将一串二进制信息,通过读写电路变换成磁层介质中的磁化翻转序列
好的编码方法应该有:
■更高的编码效率:
◆编码效率:指记录密度与最大磁化翻转密度之比,即为记录一位信息所用的最多磁化翻转次数的倒数;
◆FM、PM编码效率50%,MFM、NRZ、NRZ1编码效率100%
■更高的自同步能力:
◆自同步能力:指从读出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同步时钟信号的难易程度,可以用最小磁化翻转间隔与最大翻转间隔的比值来衡量;
◆NRZ、NRZ1没有自同步能力,PM、FM、MFM有自同步能力
■更高的读写可靠性:
◆采用能检查错误,甚至自动纠正错误的措施
常用的编码方式
归零制(RZ)
■磁头线圈送入正、负脉冲电流的办法执行写“1”、写“0”操作,使1和0信号在介质磁层中的磁化状态正好相反。主要矛盾,是在两个信息位之间磁层处于非磁化状态,难以解决,故不实用。
不归零制(NRZ)
■与RZ方案相比,取消了两个信息位之间磁头线圈中无电流的情况,故磁层中不存在未被磁化的状态,不是被正向磁化,就是被反向磁化。
■编码效率为100%,但无自同步能力。
见1翻转的不归零制(NRZ1)
■用在写“1”时就要变化磁头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写“0”则不变电流方向)的办法执行写“1”、写“0”操作的方案。
■编码效率为100%,但无自同步能力。
调相制(PM)
■在磁层中采用不同的磁化翻转方向来区别数据“1”和“0”的方案,磁头线圈中的电流,在写“1”和写“0”时要朝不同的方向变化,读出时,就表现为读出的信号是正还是负脉冲,即二者的信号相位差为180度。
■有自同步能力,但编码效率为50%
调频制(FM)
■用在磁层中不同的磁化翻转次数来区别数据“1”和“0”的方案,记录“1”比记录“0” 磁化翻转频率要多一倍。磁头线圈中的电流,在每个位周期的起始处要变化一次方向,在写“1”时,还要在位周期中心处再变化一次方向,而写“0”则不会在位周期中心处变化电流方向。
■有自同步能力,但编码效率为50%
改进的调频制(MFM)
■调频制的改进方案,提高编码效率到100%,取消了大部分的在位期起始处的改变磁头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的动作,只保留在连续的“0”信号的位周期起始处的的电流方向变化,以便保证该编码方式的自同步能力。
■有自同步能力,编码效率为100%
常用磁记录方式波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