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文 精 讲: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地利人和

 

[原   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章主旨]

 

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气势充沛的短论。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境遇非常悲惨。孟子同情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主张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国并进而统一天下。本文正是针对此而写的一次对君主好战的讲话,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结构层次]

 

本文论证过程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主要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不同作用。首先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一般指对战争有利的天气和时令,“地利”是指对进攻或防守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内部团结,人心归向。接着,作者用顶真连环的句式、层层推进的方法,强调了人和的重要,得出结论,指出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决定性的因素。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天时”“地利”的局限性,首先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后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两方面综合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之后,又顺势加以推理,“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推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得道者多助”到结束,进一步深入论证“得道”在战争中的作用。“道”指的是孟子主张的“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了仁政,施行“仁政”就会“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这里,孟子通过“得道”和“失道”的后果——“多助”和“寡助”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将“多助”和“寡助”的后果向纵深引出,推论出人和在统一天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知识点讲解]

 

 

论语·季氏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章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论语·阳货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告子下      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