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讲解]

 

     1作家作品

1)孟子:(前372——289),名柯,战国邹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尊称之为“亚圣”。孟子学术上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论理学上提出

“性善”论;在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面主张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以事天;政治上,主张实行

“仁政”,反对“霸道”,宣传“王道”,要求君主“保民而王”、“与民同乐”,并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其思想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

孟之道”。

2)《孟子》:本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全书共七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两部

分,上下又各包括若干章,每章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是孟子和他的门徒共同完成的。

《孟子》的文章比《论语》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以简约含蓄取胜,而是气势充沛,感情

强烈,文辞酣畅淋漓,特别擅长运用譬喻、寓言,在反复诘难中、迂回曲折地将对方引入自

己预设的结论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析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1)“天时”指有利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的地理环境;“人和”指人的团结,人心所向,在战争中指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固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和”。作者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天时”“地利”的局限性,首先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后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综合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

   3)重视“人和”的作用,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孟子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论述应该如何打仗,只是用打仗作比方,来启发君主们施行仁政,希望他们争取“人和”,从而管理好自己的国家。

   

    3、掌握本文的修辞手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排比、对偶和顶真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整篇文章说理性强,气势充沛,一气呵成,逻辑严密,层层推进。排比句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偶句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顶真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返回文章]

 

 

 

论语·季氏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章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论语·阳货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告子下      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