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讲解]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中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大力兴办私人讲学的人,相传前后有弟子三千人,著名的有70余人。孔

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礼”治天下。①政治上强调“为政以德”,

“治国以理”;②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③文学上提出“兴观群怨”。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内容涉及哲学、

政治、思想、伦理、教育、文化等许多方面,言简意赅,时常发人深省。

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的基本资料,对后世有深远而广

泛的影响。

   

    2、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臾曾受到先王的礼遇,因而不可伐;

  2)“在邦域之中”,对鲁国不构成威胁,因而不必伐;

  3)“是社稷之臣”,臣未叛君,因而不应伐。

   

    3、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本文主要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4、本文的议论方式

本文是篇对话体的议论文,以驳论为主,破立结合,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议论。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孔子抓住冉有的三个驳论论点步步紧逼,层层推进,将驳论不断引向深入,在驳论中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1)驳论中穿插正面立论,使驳论更加有理有力。

立论中使用了多种论据:①历史材料论据:“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现实事例论据:“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內”;③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④公理、常理方面的论据:“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论证。

在文章中采用比喻进行论证主要有两个地方: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是用盲人的搀扶者“相”的失职来比喻季氏家臣冉有、季路的失职;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毀于椟”有双重比喻义——第一层喻义,从两句整体看,老虎、犀牛从关它们的木笼子中跑出来,龟甲宝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种情况都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尽到责任而造成的,以此来比喻季氏将攻打颛臾,作为辅臣的冉有、季路不能劝阻他,是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第二层喻义,从两句分别看,“虎兕出于柙”比喻季氏将对颛臾用兵,就如同猛兽脱离了管束,将会危害他人生命安全,“龟玉毀于椟中”则比喻颛臾在鲁国境内被讨伐,如同珍宝在匣盒内无端被毁坏。

文中“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誰之过与?”等都是反诘句式。反诘与疑问、设问不同,它虽提出问题,但却不需要回答,其基本表达作用是寓明确的答案和鲜明的褒贬态度于反问句式之中,语气或委婉,或强烈,具有较强的修辞色彩。

    本文作为《论语》中的名篇,不少凝练的语句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如陈力就列、开柙 出虎、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等。可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返回文章]

 

 

 

论语·阳货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章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告子下      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