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识 点 讲 解 |
[知识点讲解]
1、作者与相关背景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江西波阳) 人。其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致之论。在 南宋词坛上,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是骚雅词派的代表人物,在颂词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清空峭拔,格调甚高,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 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典范。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
2、姜夔词的风格意境 (1)姜夔词格调高雅,首先体现在他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 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自成一 格。如这首《扬州慢》中,他化用杜牧多首诗句,“竹西佳处”是从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化出;“二十四桥明月夜”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化出。在姜夔词中,并用昔日的“名都”“佳处”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一片荒凉景象;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景,来反衬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使其词具有高雅的格调。 (2)姜夔词清空峭拔,这是指他的词思路灵动富于想象。如写眼 前总是和过去作对比,而且有许多推想,其中“算”“纵”“念”都是假设性字眼,尤以“念”最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不是芍药开花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色的芍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呢?物事人非,徒增感慨。此词往往不正面描写,而从侧面、反面落笔,就显得韵致空灵。其中峭拔也指构思特别,给人印象深刻。 3、姜夔《扬州慢》中对比的写作特点 (1)上阕中用昔日的“名都”“佳处”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一片荒凉景象。 (2)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景,来反衬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返回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