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精讲: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淮左名都)

 

 [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结构层次]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作了这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上阕:纪行写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得出。竹西,是个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萧条了。“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人在这里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道,楼阁参差、珠帘掩映,如今却只见荠菜和野草,城池荒芜、人烟稀少、房屋倾斜的凄凉情景。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的时候,悠然响起的清角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加了萧条的意绪。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笔下当年扬州的繁盛景象来反衬现在扬州的冷清萧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是作者的联想,他联想到“杜牧如果重游扬州,面对今天的萧条,也会感到惊心的。这里的“算”是料想的意思。“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杜牧诗才卓著,善于抒情,当他面对扬州这样的惨状,也难以表达他无限悲怆的深情,在也吟不出深情的诗句了,因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桥边的芍药花也寂静的开着,却无人欣赏,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知识点讲解]

 

 

 

蝶恋花   《八声甘州》     定风波》      《武陵春》     

 

摸鱼儿      诉衷情      念奴娇     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