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课程--护理管理学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步进教学 ->第七章 控制 ->第二节 控制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控制的分类
   根据控制的性质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划分为
事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根据实施控制的来源划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
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分为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根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划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一)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类型
     1、预防性控制
        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避免产生错误,在计划实施前采取预防措施。
     2、更正性控制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更正性控制使用的更普遍一些。采用更正性控制往往是由于管理
         者没有预见问题,或管理者认为某些事情出错之后,为了使被管理者的行为返回预
         先确定的标准。
   (二)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类型
     1、预先控制
         控制点位于系统运行的初始端,这一点即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输入端,又是整个活
         动时间的开始点,所以它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主管人员运用所得的最新信息,反
         复认真地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入科考试、操作前或
         手术前的检查、消毒物品的查对。

     2、过程控制

         又称现场控制或环节质量控制。 是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的现场观察、检查及指导
         ,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此类控制的特点是措施用在正在进行的
         计划执行过程中。过程控制是基层管理人员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控制工作方法,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管理控制工作属于此类型。

     3、结果控制

         又称后馈控制、事后控制。控制特点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并与控制标准
         相比较,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预以实施,防止
         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有助于保证系统外部处于正常状态。工厂的质检,护
         理活动中的褥疮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差错发生率等。

     4、全面控制

         又称综合控制。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对计划执行全过程的控制,即自输入环节

         开始至输出结果为止,全面进行预先、现场、结果的控制;二是指全体工作人员
         均参加控制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综合性控制,以确保目标的最佳实现。
   (三)按照控制源划分类型
     1、正式组织控制
       (1)实施标准化
       (2)保护组织的财产不受侵犯
       (3)质量标准化
       (4)防止滥用权力
       (5)对职工的工作进行指导
     2、群体控制
     3、自我控制
   (四)按照控制信息的性质划分类型
     1、反馈控制:
        就是运用反馈信息进行调解,来指导现在和将来的行为过程。管理控制也是如此,
往往借助于信息来实现控制过程。
     2、前馈控制:
        又称指导将来的控制,即不断地利用最新信息进行预测,把拟定的标准同预测的结
果相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五)按控制手段划分类型
     1、直接控制:
        直接控制的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它的行政强制性;二是它的直接性。
     2、间接控制:
        是指被控对象不是直接从管理者哪里接受控制指令,而是从管理者制定的制度、政
策、责任制等“控制器”那里接受控制信息,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一种控制形式。
二、控制的基本原则(掌握)
   (一)与计划相一致的原则
  一切控制技术和控制系统都应该反映所拟定的计划要求。计划是实现控制工作的依据。主管人员
需要掌握信息来了解计划进展情况如何。控制过程的完成就是使实际活动与计划活动相一致。控制工
作的目的是要对实施计划活动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确保计划实施。

   (二)确定标准的原则

  有效的控制需要客观、精确和合适的标准。控制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就是最好的领导者或管理人
员也不可能不受到自身个性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用一个简单、专门、可以检验的方法来
衡量计划或目标执行的情况,这就是确立控制标准的原因。

   (三)组织机构健全的原则

  控制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活动,要实现有效的控制,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做保证。首先
必须使控制机构有职、有权、有责,做到职责权三者的统一。有权就是赋予管理者一定的权力,没有
权力就无法对下属实行控制。有责就是明确规定在他们应有的职权范围内应负有哪些责任。

   (四)控制关健点的原则

  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于一个控制大系统的主管人员来说,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应该注意哪
些关健点,这是因为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在实现控制目标中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护理工作细致并项目繁多,质量控制工作应选择对完成工作目标有重要意义的关健标准和指标。

   (五)例外情况的原则

  例外情况原则是指管理者要格外对在执行计划中由于突发事件或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执行偏差进
行控制。客观的外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大,有时变化小,但不论大小均对计划的执行、目
标的实现有一定影响。所以管理者只有注重例外情况的影响,及时调整控制标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控制关健点原则与例外情况原则是即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两个原则。它们的区别在于控制关
健点原则是以各种因素、各个环节在实现计划目标中的地位和起的作用不同为前提;而例外情况原则
是建立在外部环境对计划执行的突出影响,导致执行偏离控制目标基础上的。

   (六)灵活控制的原则

  控制就是通过纠正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使被控系统按计划原原本本地去执行,以实现计划目标的
过程。但是,现实管理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即经过执行活动发现原计划是错误的,或者因突
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条件,下属无法执行原计划和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涉及灵活控制的问题。

  控制的灵活性要求管理者

  第一 通过执行实践活动,一旦发现计划有毛病就应立即修正,重新确立控制标准。假如修正计

划,确立控制标准的权力在上级,那么管理者应该向上级报告计划失常的情况。
  第二 假如管理者在控制活动中遇上了突发事件,就应顺势而为,果断地采取特殊措施,保持对
运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七)行动的原则

  控制工作必须坚持对已发现的偏差采取措施纠正。如果控制不采取纠正行动,那么,控制就毫无
意义。一个正确的系统应当能揭示出哪些环节上出了差错,谁应当对此负责,并能确保采取某些纠正
措施。

三、实现控制应注意的问题(了解)

   (一)及时获取实时信息,提高控制时效

  控制是整个管理链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控制的效率关系到管理的效率,能否及时发现计

划执行中的问题,采取措施给予纠正对于实现计划目标,提高管理效率至关重要。但是控制时效的提

高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及时掌握实时信息。

   (二)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念

  在护理管理组织结构中,各个部门、科室等基层单位都是护理管理系统的子系统,虽然各部门都

有自己的目标,并为自己的局部目标而活动着,但是他们必须注重系统的总目标。护理管理中,经常

出现管理者进行控制工作时,往往只注重自己本部门的局部目标。而忽视组织的总目标。

   (三)控制工作应当面向未来
  控制工作面向未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一个真正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预测未来,预见计划执
行中会出现的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偏差,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另一层是指要有先进性、科学性;尤
其在制定计划、控制标准和控制指标时不能停留在已有水平上,应该面向未来,寻求发展,不断提高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学院主页 | 加入收藏 | email我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