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
食物伴随唾液进入胃内,与胃液成分混合成食糜。蛋白质在胃内能得到部分分解。胃能吸收部分无机盐、水和醇类。
(一)粘膜
胃壁内形成数条较大的皱襞,其表面被浅沟划分成很多环状不规则的粘膜隆起区,称 胃小区。胃小区表面分布有许多小的凹陷,称胃小凹。每个小凹底部由3~5条胃腺开口。
10_10 胃的黏膜
1.上皮
结构:粘膜腔面及胃小凹表面均衬以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细胞质染色呈透明状,pas反应阳性。电镜下,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短的微绒毛,顶部细胞质内有电子密度较高的分泌颗粒。这种细胞分泌特殊的粘液样物质(中性糖蛋白),故又称表面粘液细胞,其所分泌的粘液不能被盐酸所溶解。
表面粘液细胞不断退化死亡脱落,再由小凹深部和胃腺颈部干细胞不断增殖并向上 移动加以补充,每4~5天更新一次。
10_11 胃的上皮
概念: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它是胃粘膜的自我保护结构。胃粘膜表面粘液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和分泌的粘液,可起重要的保护作用。胃上皮表面覆盖一层粘液层,它是由不可溶性的粘液凝胶构成,内含大量hc03-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2.固有层 由细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较多的淋巴组织,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有时可见孤立淋巴小结。固有层被大量排列紧密的胃腺所占据。根据部位和结构不同,可将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1)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是一种较长的管状腺,故通常把它分为颈部、体部和底部,底部常有2~3个分支。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组成。
1)壁细胞:
① 结构:在胃底腺的体部与颈部居多。细胞体大,呈圆形或锥体形。细胞底部较宽,紧贴基膜,细胞顶端较窄。细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有的可见双核,细胞质嗜酸性。电镜下观察,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迂曲分支的小管称细胞内分泌小管,有许多微绒毛伸入小管腔内。细胞质内可见大量线粒体,以供给细胞活动所需的atp。分泌功能不活跃时,在细胞顶部可见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称微管泡系统。
10_11a 壁细胞
② 功能:壁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盐酸内因子。
2)主细胞:
① 结构:多位于腺的体部和底部。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基部嗜碱性,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特点。细胞质顶部有粗大圆形的酶原颗粒。
10_11b 主细胞
②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转变成胃蛋白酶。婴儿的主细胞还分泌凝乳酶,促进乳汁凝固。
3)颈粘液细胞:位于胃底腺颈部,夹在壁细胞之间。细胞呈柱状,核扁平,染色深,位于细胞基部。核上方胞质中充满粘原颗粒,pas反应阳性。电镜下,颈粘液细胞游离面有少量短微绒毛,表面覆有细胞衣。相邻细胞的侧面有细小的侧突,相互交错相嵌。粗面内质网位于细胞底部,中度发达,线粒体中等分散分布,golgi复合体发达,位于核上区。
4)内分泌细胞:普通染色不能区分,能分泌激素。
5)干细胞:
存在于胃小凹深部和胃底腺颈部。
功能:增殖的干细胞可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胃底腺的其他细胞。
10_11 胃底腺c
(2)贲门腺:是位于贲门部固有层的粘液腺。
(3)幽门腺:是位于幽门部固有层内。腺体较长,但分支多而弯曲,开口于深陷的胃小凹底部。腺细胞胞质染色浅,细胞核扁平,靠近基部,为典型的糖蛋白分泌细胞。幽门腺有较多的内分泌细胞。腺体之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较多。
3.粘膜肌层 分内环、外纵两层。
(二)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粗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三)肌层
肌层较厚,可分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幽门和贲门处的平滑肌增厚分别形成括约肌。
(四)浆膜
浆膜由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
【上一章】【下一章】【上一节】【下一节】 选择小节 【 1 2 3 4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