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
血管是中空性器官,有多级分支,由大到小,其管壁结构也随管径的变小而逐渐改变,一般根据管径的大小,将动、静脉分为大、中、小、微四级。其管壁一般均由内、中、外三层膜组成。随着管壁直径大小的改变,管壁的结构也有相应的改变。
(一)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脉与静脉之间、管径最细、管壁最薄、分布最广的血管,它们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各器官和组织内毛细血管网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代谢旺盛的组织和器官,毛细血管网很密;代谢较低的组织,毛细血管网则较稀疏。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很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和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1.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 毛细血管管径一般为6~8μm,血窦较大,直径可达40μm。毛细血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细的毛细血管横切面仅由1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为扁平梭形或多边形、其长径沿血管纵轴排列,核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周细胞。周细胞是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周细胞具有收缩和组织再生功能。
7_1 毛细血管
2.毛细血管的分类 在电镜下,根据内皮细胞等的结构特点,将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三种类型。
(1) 连续毛细血管:
① 结构:内皮细胞含核部分较厚,突向管腔,不含核部分较薄。其特点为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由紧密连接封闭,基膜完整,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这些小泡是由临近腔面或基底面的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然后转运到对侧,以胞吐方式释放内容物。故小泡起着向毛细血管内外运送物质的作用。
7_2 连续毛细血管
② 分布: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2) 有孔毛细血管:
① 结构: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厚的小孔,一般有厚隔膜封闭,但也有无隔膜者。内皮细胞基底面有连续的基膜,细胞间也常有细胞连接。
7_3 有孔毛细血管
② 分布: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但各器官中内皮细胞小孔的孔径、数目和分布状态各不相同。
(3) 血窦
也称窦状毛细血管。
① 结构: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粗细不等。血窦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故又称不连续毛细血管。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常有较大差别,有的内皮细胞有孔,有连续的基膜;有的细胞间隙较宽,基膜不连续或不存在。
7_4 血窦
② 分布:血窦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中。
3.毛细血管的功能
(1)选择性通透与物质交换。
(2)合成和代谢活性:
(3)抗血栓形成功能:
(二)动脉
是接受心脏驱出的血液,接近心脏的动脉管径粗、管壁厚,动脉愈向远端分支,管径逐渐变细,管壁变薄。组织学上动脉可分为大、中、小、微四种类型。它们逐渐移行,并无明显分界。所有动脉的管壁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膜可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三层膜的厚度及组成成分在各种类型的动脉中有差异,中动脉的构造比较典型,以中动脉为例讲述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
1.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非常丰富,所以又名肌性动脉。
(1) 内膜:近管腔面,是三层膜中最薄的一层,又分为三层:
1) 内皮:衬于内腔表面,内皮细胞为长多边形,细胞长径与血管的长轴一致。
2) 内皮下层:为内皮下方很薄的一层,含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量平滑肌。
3)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小孔。在标本横切面上明显可见,由于收缩而呈波浪状,作为内膜和中膜的分界。
(2) 中膜:中动脉中膜最厚,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构成。肌纤维间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没有成纤维细胞。该纤维和基质成分是由平滑肌细胞产生的。
(3)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多纵行排列。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由多层弹性蛋白构成。有的呈明显的波浪状,有的薄而连续。外膜的结缔组织中还有小动、静脉,为管壁的养血管。
7_5 中动脉
2.小动脉 管径0.3~1mm的动脉称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一般缺乏外弹性膜。
7_6 小动脉
3.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外膜很薄。微动脉的最细部分称毛细血管前微动脉,由内皮和一层平滑肌构成。它再发出的分支为中间微动脉,称后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一层排列疏松或不连续的平滑肌构成。
4.大动脉 自心脏发出的一些大血管均属于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弹性纤维,故又称弹性动脉。
(1)内膜:较厚,尤其内皮下层较中动脉明显增厚,并于近中膜处常见纵行的平滑肌。内皮下层近中膜处有数层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不易分清。
(2)中膜:很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组成,弹性膜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化学组成为弹性蛋白。在血管的横切面上,由于血管收缩,弹性膜呈波浪状。膜上有许多窗孔。弹性膜之间有少量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基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外弹性膜不明显。其中的小血管称营养血管,进入外膜后分支成毛细血管,分布到外膜和中膜。内膜一般无血管分布,其营养由管腔内血液渗透供给。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7_8 大动脉
(三)静脉
静脉由细至粗逐级汇合,管壁也逐渐增厚,根据管壁直径大小,静脉也分为大、中、小、微四级,静脉管壁结构的变异比动脉大,甚至一条静脉的各段也常有较大的差别。静脉管壁大致也可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层。与相应动脉比较具有如下特点:静脉数量多,管径大,管壁薄,弹性小,故在切片标本上静脉管壁常塌陷呈不规则形;静脉管壁的结缔组织成分多、平滑肌成分少而且排列疏松,内、外弹性膜不发达,故三层结构区别不明显。中膜薄,外膜厚。管壁直径在2mm以上的静脉常有瓣膜,称为静脉瓣。
1.微静脉 从毛细血管过渡到微静脉也是逐渐的,可分几个亚阶段。其中管径在10-50μm的一段,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只是内皮细胞的间隙较宽,连接不紧,对大分子有较高的通透性,而且容易受炎症、湿度、过敏反应等因素影响,在物质交换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管径在50~200μm的称微静脉,腔大而不规则,管壁内皮细胞外的平滑肌不连续,管径达200μm时,才形成完整的一层平滑肌。
2.小静脉 管径在0.2~1mm者称小静脉。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纤维。小静脉的中膜有1~4层平滑肌纤维,外膜也渐变厚。
7_9 小静脉
3.中静脉 除大静脉以外,凡有解剖学名称的静脉都属中静脉。
中静脉管径2~9mm,内膜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不明显。中膜比其相伴行的中动脉薄得多,环行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外膜一般比中膜厚,由结缔组织组成,没有外弹性膜,有的中静脉外膜可有纵行平滑肌束。故中静脉三层膜分界不清楚。
7_10 中静脉
4.大静脉 管径在l0mm以上,上、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均属大静脉。管壁内膜较薄,无内弹性膜,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行平滑肌组成,有的甚至没有平滑肌。外膜则最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
7_11 大静脉
5,静脉瓣 管壁直径在2mm以上的静脉常有瓣膜,称静脉瓣。位于管腔内面,两片呈半月形彼此相对,其游离面指向血流方向,以防止血液逆流。四肢静脉的瓣膜多,胸腹部的静脉大多没有瓣膜。静脉瓣是由内膜突向腔内折叠形成,表面有内皮,中间为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大静脉瓣的结缔组织内常有平滑肌纤维。
7_12 静脉瓣
功能:将身体各部的血液导回心脏。
【上一章】【下一章】【下一节】 选择小节 【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