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1/2/3

    第三节 法学教育

( 3 )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二、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1 、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法学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私塾性质的法学教育,到汉唐时期已经相当发展。不过,正规的、职业化的法学教育则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从 1904 年建立直隶法政学堂、开启我国近代法学教育至今,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解放前后两个时期。
    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引进初创( 1949-1957 )、遭受挫折( 1958-1966 )、恢复重建( 1978-1991 )、改革发展( 1992 —)的坎坷历程。建国初期,为了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设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政法院校,在一些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法律学系,从苏联引进了系统的法学教材,聘请了一批苏联法学专家到重点政法院校任教,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左”的思潮兴起,要人治、不要法治思想的蔓延,法制建设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法学教育急剧萎缩和衰败。一大批法学院系被撤销,一大批法学教师被迫改行,一大批有思想有见识有作为的法学教师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或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仅有北京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和湖北大学法律系幸存,只有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招生政法专业学生(工农兵学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的推动、保障和引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加强法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被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由此,我国的法学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 1992 年,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法学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四大以后,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推动,我国法学教育又有快速发展。
    随着规模的扩大,我国法学教育中固有的缺点不断凸现,新的问题日益严重。比较突出的缺点和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专业设置过于狭窄;课程体系从科学性看相当零乱,从容量上看却又庞杂无边;教学内容陈旧,特别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单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导的方法,而案例教学、辩论教学、多媒体教学则微乎其微;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结构失衡,不少院校的法律系仅靠几个教师支撑,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学生难以确立法律工作者的职业良知和素质;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互相脱节,以致出现法学基本理论上的矛盾……面对上述缺点和问题,法学教育、特别是法学本科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这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直接原因。
    中国法学教育改革还有更为深刻、广泛的背景:其一 , 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精神文明以法治文明为基础。其二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规模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诸多亟需改进的问题,经验和问题都需要总结、分析、梳理。其三 , 面对全球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时代趋势,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教育体制,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1996 年国家教委制订了“面向 21 世纪高等法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由 1997 年成立的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这个改革计划基于法学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基本思路,把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刑事司法等专业整合为法学一个专业(已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统一的共同核心课程。目前确定的共同核心课程一共 14 门,即法理学、中国法制史、中国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2 、中古法学教育的分类
    从形式上,我国的法学教育分为普通法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两类。
    从层次上,我国的法学教育分为中等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