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文献 |
阅读文献就是把客观的文献资料转化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是鉴别、利用和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
(一)阅读文献的要领
(1)先读主题内容相同的中文文献,后读外文文献,有助于理解内容,也能加快速度。
(2)先读文摘,后读原文。根据文摘提供的信息,决定是否需要索取原文。
(3)先粗读,后精读。一般先读文献的名称、作者、目次、内容提要、前言等,
若发现其中确有值得仔细阅读的内容,再进一步精读。
(4)先读综述性文献,后读专题性文献,可以了解到前人已总结过的有关专题的比较全面的情况。
(5)先读现刊文献,后读过刊文献,有助于了解有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
(6)优先阅读专科期刊和核心期刊。专科期刊和核心期刊所载的论文所含的本学科的情报信息量较大,质量高,专业性强,能够代表学科的发展水平。 |
(二)文献价值判断与选择标准
医学文献种类繁多,数目庞大。仅医学期刊一项全世界目前就有20 000余种,我国国内出版的也有2500种之多。而就文章篇数而言,数量更为可观,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篇生物医学文献发表,但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当注意正确地选择文献。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文献的价值。 |
|
1.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文献技术内容的科学性、精确性、完整性和成熟程度。凡立论科学、
数据精确、阐述完整、技术成熟的文献可靠性较高。可从文献提出的基本观点、主
要结论、技术内容及被引用率等方面去衡量,亦可以从作者的知名度、出版单位、
密级高低、资料来源(官方或专业机构来源比社团和私人可靠)等方面去判断。 |
2.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文献技术内容的新颖性。凡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都具
有——定的先进性,能反映国际、国内、地区先进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 |
(1)论文发表时间。一般来说,越是近期文献,内容就越新颖。 |
(2)文献类型和出版单位。试验小结、研究报告、专业性期刊、会议文献和消息性报刊内容都较新颖。在评论性文章中提到的知识和技术,一般都较新颖和先进。国家一级出版的文献,水平也相对来说较高。 |
(3)文献的发生源。由于世界各国与我国各地资源条件和科学水平不同,在科学技术上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和专长。由具有这些特点和专长的国家和地区出版的或专家撰写的文献一般具有先进水平。 |
3.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文献技术内容的适用范围。文献的适用性要做具体分析,它因课题的目的、要求、时间、地点、条件和成果的应用不同而异。适合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是最有价值的文献。对于医学研究文献,在阅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样本是否有代表性;选用的实验对象和材料是否合适;拟定的观察测量指标是否有意义;比较组的计划安排是否合理。
(2)实验观察方法的精确完整性。
(3)实验条件的控制情况。
(4)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5)数据处理的科学可靠性。
(6)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7)实验结论与解释的真实正确性。
(三)文献积累
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之后可获得许多有用文献,只凭记忆是绝对不够的。因此
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积累文献资料,扩大知识储量。
1.文摘卡片
用卡片收集和积累资料是比较科学的方法。内容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出处和内容摘要。有时还可著录适当的主题词和分类号,以便分类保存。
2.读书笔记
(1)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记忆章节段落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过程,容易抓住文章的要领。
(2)提要式笔记:它是对文章简短扼要进行复述,其中包括基本问题、中心思想、材料方法、实验对象、数据及结果结论等。既可用于备忘备查,又可训练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3)摘录式笔记:阅读过程中原封不动地摘录文中重要观点、论证等。摘抄的必须是有价值的,要少而精,以备日后写作或研究时引证之用。
(4)读书心得:用读者本人语言写下感想和收获,主要目的是抓住因文献的启发而产生的灵感和构思。这种启发往往是在头脑中一闪而过,但却常常是很宝贵的,及时写下来是积累资料的一种好办法。
3.剪报
将自己认为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或片断资料从报刊上复印或裁剪下来,注上文
章出处,然后分门别类贴在底本上,即可形成一本本有关专题的文献资料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