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讲解]

 

    1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学语文》B不作要求)

    译文:

    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路过他们,让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

长沮问子路:“那位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道:“是孔丘。”他又问:“是鲁国孔丘吗?”子路道:“是的。”他便说:“那他一定知道渡口了。”

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道:“我是仲由。”桀溺又问:“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回答道:“是的。”他便说:“天下像洪水一样泛滥,你同谁一道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逃避坏人的人,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地说:“我们不可以跟飞禽走兽共处,如果不跟这些人群共同相处,又同谁去共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变革了。”

    2、分析长沮、桀溺的形象

在文章中他们是躬耕垄亩的隐士,虽然长沮、桀溺同为隐者,他们的思想观点也基本一致,但作为单个的人,他们两个人有各自的特点。比较一下他们与子路的对话,会发现两段话的字数、句式、句意大略相同,却同中有变。作者通过不同的问答内容反映出他们两人相仿之处,即对孔子及其弟子的不屑和自己的孤芳自赏。两人的待人处事的方式也有细微的区别:长沮比桀溺更冷漠、更孤傲。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了两种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1)主要运用语言、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的人物对话主要有三大段,即长沮与子路的对话、桀溺与子路的对话和孔子的一段话。前两段人物对话,突显了长沮、桀溺作为遗世傲慢的隐士对孔子及其门徒的冷漠和不屑的神情。孔子虽然遭到讽刺和挫折,但他最后的话语表明他的理想是坚定的,“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以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使语气更加坚定。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也很有意蕴:桀溺的“耰而不辍”既是对孔子的讽刺、又编写了他的傲慢冷漠。“怃然”二字的表情描写浓缩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无限辛酸,既描述了孔子的情绪反应,表现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又表现出其志高远,不愿与长沮、桀溺一样去“辟世”。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中主要通过长沮、桀溺与孔子的对比来表现“辟世”之人与“辟人”之人的不同。文中用孔子的话来作结,表现了孔子与两人人生态度的鲜明区别,“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受到讽刺和挫折,但孔子仍然坚持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的精神,这种积极救世的精神激励了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

 

        [返回文章]

 

 

论语·季氏             论语·阳货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章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告子下    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