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第二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二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一、基础知识

(一)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从而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体、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控制等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

(二)货币供给量(money aggregate):

一国经济中在某一时点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

货币供给得两条途径:一是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基础货币来进行;一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来进行的。

(三)基础货币

又称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

B=C+R

B代表基础货币;C流通中的现金;R商业银行保有的准备金存款。

1、来源:货币当局。货币当局一般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但是有的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除了中央银行外,还包括财政部,财政部通过基础货币的存款来参与基础货币的投放。*实行货币局制的国家,没有中央银行,只有货币局,货币局一般以100%的某外国可兑换货币作为准备。(法律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交换比率)

2、投放基础货币的途径:

A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B中央银行对票据的再贴现 C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

D 中央银行收兑黄金 E中央银行收兑外汇 F中央银行对财政的透支 G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

举例:A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100万元的贴现贷款。(最初是开动印钞机印出来的),在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时,银行没用用这个资金之前,银行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当银行把这笔贷款以货币资本贷给企业时,基础货币量没有变化,但结构发生了变化:银行准备金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增加。

B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主要渠道。中央银行可以向银行来购买也可以向企业来购买。如中央银行向A银行购买100万元的政府债券,并以支票付款,A银行将100万元有存在了其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这样,A银行的准备金就增加了100万元,基础货币就增加了100万元,若贷给企业,也一样。若央行从个人手中购买呢,则会发生什么情况?

C收购黄金和外汇。在美国,黄金的收购是财政部从事的,但收购资金会间接的来源与中央银行。而在我国,黄金及外汇的收购是由中央银行代理的,因此收购资金直接来源于中央银行。如外汇。我国企业持有的外汇按规定留一定外,售给央行指定的有外汇经营权的商业银行,同时央行也规定各外汇银行的持汇规模,超过部分也卖给中央银行。同时,央行也进入外汇批发市场进行外汇买卖。发达国家的央行主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入场买卖外汇。如A银行向中央银行出售,价值100万美元的超额外汇,央行付830万人民币,这时,基础货币增加830万。*按照我国的规定,银行超过限额的外汇必须卖给中央银行,这种货币发行与黄金外汇买卖一样,是被动的,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因为在贸易顺差时,银行的外汇资产就会增加,而中央银行又不想增发货币的情况下,只能增加外汇的持有额度。

**另外,财政部和外国官方机构将它们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中央银行时,基础货币会减少,反之,则增加。(中央银行发行得货币由银行系统、公众、政府和外国官方所持有)

3、基础货币变化的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被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ABC)②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DE)③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F)④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四)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的概念

乘数是指某一经济变量对另一经济变量的影响或比率。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创造乘数”、“信用的扩张倍数” 或“存款的扩张倍数”,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比率,体现为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它反映了基础货币派生出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一般用m表示。

m =M /B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关系为:

M=mB

2、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为了使问题说清楚,假定:

(1)流通中的现金(C)和活期存款(D)保持固定的比率,且为:C/D=c

(2)非交易存款(TD)和活期存款保持固定比率:TD/D=t

(3)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rt

(4)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为R,其中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为e。

则,B=R+C

M=D+C

而R=r*D+rt*TD+e*D, TD=t*D

所以,R=(r+ rt*t+e)D

又因为,C=c*D,

所以有:m=M/B=(D+C)/(R+C)=(1+c)/(r+ rt*t+e+c),

m=(C/D+1)/(C/D+R/D)

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市场经济中财政赤字或盈余对货币供给都有影响,但财政赤字是经常性的.

弥补赤字的几种方式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增税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由于存在排挤效应,短期内不直接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但长期将影响投资收益 →投资需求下降→贷款需求减少→货币乘数数变小.。

举债:公众和商业银行购买时,货币供给总量不变,但货币结构将发生变化,各层次的货币乘数也相应变化.:向中央银行借款→直接增加政府存款→支用后 →现金投放增加→影响通货存款比率; →银行存款增加→准备金存款增加→影响准备-存款比率↑.

(五)存款创造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在现代货币制度下,现金和存款(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原始存款的发生只改变了货币存在的形式,并不改变货币的总量。但是派生存款则不同,它的发行意味着货币总量的增加,即存款创造。

2、 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它是银行吸收的存款总量的一部分。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必须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保有存款准备金,这一部分准备金也叫法定存款准备金。除了法定的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保留多少超额准备金和自由准备金则完全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3、 存款创造的条件

(1)部分准备金制度。是指客户将现金或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后,商业银行不必将全部资金放在保险柜里或存入中央银行,而只要保留一部分资金的储备,其余资金可用于银行贷款、贴现和投资的制度。

部分准备金是相对于全额准备金而言的,早期的货币兑换所和金匠代客户保管现金是100%的准备金,这是客户如果存入1000元现金,货币兑换所和金匠除了把它锁入保险柜外,不会再有进一步的活动。因此,除了你自己存入的1000元外,不会有别的存款增加,也就没有存款创造。由于货币兑换所和金匠代你保管货币又不能从你的存款中获得任何好处,因此,不能给你利息,反倒要征收你的管理费。全额准备金制度演变为部分准备金制度既是货币兑换所和金匠演变为现代银行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2)部分现金提取。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在收到1000元存款,扣除200元法定存款准金后,就可以把余下的800元贷放出去。但是,如果借款人获得这笔贷款后,立即以现金的形式将它全部从这家银行取走,而且在贷款归还前,这贷款始终在公众手中流通而不再存入商业银行,这时商业银行也不会有存款创造。因为收入这1000元存款的商业银行在800元存款被提走以后,就不再有多余的资金来扩张贷款了,从而也就不能创造出新的存款。同时这笔现金也没有被存入其他银行,所以整个银行系统存款和贷款的增加都是一次性的,不存在多倍存款创造。

**但是在现实中,这种100%的现金提取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向某一借款人发出一笔贷款后,通常把该笔资金贷记在借款人的支票账户上,借款人利用这笔款项进行支付时,通常也只是通过票据清算把它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收款人的账户可以与借款人在同一家商业银行,也可以在别的商业银行,这对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借款人也可以把贷款提出来,用现金付款,但是收到现金的一方通常还要把它存入银行。因此,真正以现金形式游离在商业银行之外的只能是贷款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这就使得多倍存款的创造成为可能。

4.存款创造的过程

虽然存款创造的基本原理适用于各类存款,但是通过活期存款的创造说明这一原理更为简单。

为了分析简单,我们做四个简单的假设:

A假设整个银行体系是由一家中央银行和至少两个商业银行组成的

B假定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20%,而且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吸收的贷款除了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外,其余的全部用于贷款或投资)

C假定没有现金从银行系统漏出。(客户不从它们的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或者提取现金支付以后,收款的另一方又立即将它存入银行)

D假定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二者称为非交易存款),以及活期存款向非交易存款的转化。

存款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派生存款的过程。

例如,A银行接受了甲企业向中央银行出售的政府债券所得的1000元存款。

假定了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为20%,按假定,A银行扣除了,200元后,全部贷给了乙企业,乙企业收到贷款后,全部全部存入B银行,,,,,,

显然,各银行活期存款的增加构成了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1000,1000(1-20%),1000(1-20%)的平方,,,,立方,,四次方,,,

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活期存款的增加额为:

1000╳1/〔1-(1-20%)〕=5000元

这样,假定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银行初始存款的增加为

△ R,则在前面的四个假设条件下,活期存款增加额△D为

△D=△R*1/r d=1/r

其中,1/r为简单的存款乘数,它表示每一元原始存款的变动所引起的银行系统总存款的变动。

本例中,△D=5000元表示,通过银行的贷款活动,1000元的原始存款创造了5000元的活期存款总额。其中,4000元是派生存款。d=5表示每一元原始存款的变动所引起的银行系统的活期存款总额变动为5。

存款创造图

银行

活期存款增加额

存款准备金增加额

贷款余额

A

1000

200

800

B

800

160

640

C

640

128

512

D

512

102.4

409.6

 

5000

1000

4000

 

**

与多倍存款创造相对应,还有多倍存款收缩。其道理一致,指不过是方向变化相反而已。

(六)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MS = B ×m ;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B: 中央银行策源;

m:取决于通货-存款比(C/D)各主体的行为

准备-存款比(R/D)

现代货币供给的过程与模型的分析表明: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和政府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乘数有重大的影响力。二、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问题(货币供给理论)

(一) 基本问题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由经济体系中的外部因素决定的变量。

典型的外生变量是税率。

典型的内生变量是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

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

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没有可控性 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具有可控性 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二)国外学者的争论

1、 外生货币供应论

(1) 内容: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 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弗里德曼(1963);米什金(1998)等。

(3)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4)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有效)。

2、内生货币供应论

(1)内容: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2)代表人物:托宾(1963、1976);萨缪尔森(1979)、琼?罗宾逊夫人(1982)等。

(3)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4)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三)国内学者的观点

1.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2.主张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1995-2002年M0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幻灯片)

1995-2002年M1计划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

(四)一般理论思辨

1.能否用“非此即彼” 来判定?

纳入内生性与外生性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框架中讨论货币供给问题的复杂性。 可控性程度

2.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在不断变化。 动态地具体分析

3.货币供给可控性分析的基本路径:

货币供给模型中的决定因素;货币当局的控制能力。

返回顶部

Copyright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