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第二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第三节 货币均衡
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规律和货币供给的创造及控制机理,其目的就在于追求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致相等的一种状态。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简单货币均衡,即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的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自发调节和适应得结果,在均衡的实现过程中,其决定作用的是利率。

货币均衡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利率水平下的货币供给同货币需求之间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状态。图中在r0的水平上,货币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状态。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货币均衡并不要求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完全相等。短期内可偏离,但不超过一定幅度,长期内收敛。

二是总需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相当条件下的货币供求均衡。

在社会总供求大致平衡的条件下,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有多少商品和劳务需要货币流通去实现,货币均衡表现为待交易的商品与劳务能够迅速转换为货币,流通中的货币也能够迅速转换为商品与劳务。货币均衡的两个基本标志,就是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利率稳定是货币供求平衡的直接反映,而物价稳定可反映出商品市场上商品与劳务能迅速转换为货币,因而也是货币均衡的标志。若物价上涨,说明流通中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货币供给偏多。反之,说明货币供给偏少。

**

二、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差异

(一)主要矛盾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现象可以交替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

(二)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如果货币增长过快,在商品市场上,引起物价上涨,在货币资金市场上,利率下跌也是必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主要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排队、黑市猖獗等扭曲地表现出来.并不直接表现为价格利率的变动。

(三)均衡实现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价格、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均衡的与否的信号,而且在货币供求由失衡向均衡的调整过程中还有调节功能。

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预期收益的变化,从而引起经营规模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变化,结果会调整对货币供求的对比。

利率(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高利率促进对货币的供给增加抑制货币的需求,低利率则是反方向的。(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性措施强制实现均衡.

三、货币非均衡(失衡)

不均衡是指Ms≠Md 。

不均衡的类型:

(一) 总量失衡

1.Ms>Md 通货膨胀

2.Ms<Md 通货紧缩

(二).结构失衡

 

返回顶部

Copyright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