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有的金融资料和经济史料中,人们很难发现有谁像马克思详尽而又严密地论证货币起源那样论证过信用的起源,也没有人来质疑信用为什么会产生。从逻辑上讲,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私有权的存在,借贷就无从谈起,贷出货币可不必讨回,借得货币无须顾虑将来能否偿还,相应的利息更属无稽之谈。由此可见,信用的产生完全是为了满足一种以不改变所有权为条件的财富调剂的需要。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信用的产生: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二、信用的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信用
1.定义
高利贷(usury)信用是一种通过贷放实物或货币而收取高额利息的信用,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高利贷的年利息一般都在30%以上,100%~200%的年利息率也是常见的。高利贷的利息如此之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借款人的借款目的大多是为了取得必需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二是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人们不容易获得货币,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又很大,这就为高利贷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高利贷产生的历史根源与存在的客观基础.
产生的历史根源:
高利贷信用最早出现于原始公社末期。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财富分化日趋严重,出现了贫富之分,贫困家庭因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得不向富裕家庭借贷。因当时已出现价值观念,富裕家庭出借物品时必附以条件,这就产生了高利贷,最初的高利贷部分是以实物形式出现的。
存在的客观基础:
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的发展。当时,社会是由两极构成:一是自耕农及小手工业者,即小生产者;二是奴隶主和封建主。由于小生产经济是极不稳定的,任何意外的、不利于小生产者的因素都会使他们的简单再生产难于甚至不能继续进行。为了继续再生产以维持基本生活,他们被迫去借贷,而且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且即使利息很高,也只好忍受。因此说,小生产者的广泛存在是高利贷信用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此外,奴隶主和封建主阶级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或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往往求助于高利贷。
3.高利贷的特点
高利贷者获取的高额利息来源于小生产者和奴隶、农奴的剩余劳动。当高利贷者直接贷款给小生产者,他们就通过获取高额利息无偿地占有小生产者的全部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当高利贷者贷款给奴隶主和封建主时,被剥削的不是借款者本人,其高额的利息仍来自于他们无偿占有的奴隶和农奴的一部分劳动。由此可见,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利贷信用反映了高利贷者无偿占有小生产者劳动的剥削关系,也反映了高利贷者和奴隶主、封建主共同瓜分奴隶或农奴所生产的剩余产品的剥削关系。
4.高利贷信用的作用
历史地分析高利贷信用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加速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小生产者借高利贷往往以破产而告终,使小农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从而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由于高利贷主要采取货币借贷形式,无论奴隶主、封建主,还是小生产者,为了按期支付利息和清偿债务,都不得不努力发展商品生产,并通过出售商品换回货币,这样又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第二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它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经济中的小生产者,原本就只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进行,而高利贷使小生产者更是举步维艰,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维持,从而使其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同时,高利贷也会使负债的奴隶主、封建主为了清偿债务而更加残酷地压榨奴隶和农奴,使生产条件
进一步恶化,造成生产力的逐渐萎缩。由此可见,高利贷不仅没有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反而使社会生产力走向衰退。
5.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在封建社会瓦解时期,高利贷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货币资本和大量的自由劳动者,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杠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高利贷由于它的利息高而成为产业资本发展的障碍,因为极高的利息使产业资本家无利可图。因此,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建立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取代了高利贷的垄断地位。但高利贷并未被消灭,诸如个人需要
的借贷,小生产者的借贷,富有者奢侈需要的借贷等,仍然是高利贷活动的领域。
(二)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
(三)社会主义信用
信用活动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用社会,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这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认识。不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活动中都普遍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借债与放债已成为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国内经济活动中的企业、个人需要信用,在国际经济联系中,信用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往往既是借债者,又是放债者。现代经济中,人们已改变了古老的信用观念,负债不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人们已把能得到信贷看成是有较高信誉及有偿贷能力的表现。新的信用观念促进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已为商品货币关系所覆盖,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任何经济行为主体(即企业、个人、政府)的经济活动都不能不伴随着货币的收支。频繁的货币收支过程中,收支两者相比,有的收入大于支出(称为盈余),有的收支相抵(称为平衡),有的人不敷出(称为赤字)。任何货币的盈余或赤字,都同时意味着相应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当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和赤字的经济行为主体时,通过信用,即借贷关系进行调剂已成为必然。当然,盈余的经济行为主体往往不仅拥有债权,也同时负有债务,盈余是债权与债务相抵后的净债权。同样,赤字经济行为主体往往在负有债务的同时也拥有债权,只是债权小于债务。从这一角度看,收支相抵的经济行为主体也并不等于没有债权与债务,只是债权与债务相等。在实际的经济交往中,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债权与债务关系,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信用关系的转移上都在无时无刻地变动着,由此可见,信用关系以其巨大的规模遍及整个经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