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一、填空题

1.商品流通 2.利率 3.利率水平 4.利率 5.恒久收入 6.动机 7.物价 8.流动性   9.名义 10.货币供应量 11.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12。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余额数量说 13。大于、大。

 

 

二、单选题

1.B 2. D  3.C   4.B   5.C   6.C   

7.B   8.C   9.A   10.B  11.B  12. C 13.D

 

三、多选题

1.ACE   2.CDE   3.BCD   4.ABCDE  5.AC   6.BCD   7.AD 8.ABCDE  9. BCDE     10..ABCD

四、判断题

1.√ 2.× 3.× 4.√5.×6.×7.√8.×9.×10.√

五、名词解释

1、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

2、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通常以Md表示。

3、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4、是凯恩斯分析的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的一种状态。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5.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各种财富在长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可观察到的长期平均收入。

6、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7、一国经济中在某一时点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8、也称“货币创造乘数”、“信用的扩张倍数” ,体现为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9、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10、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11、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2、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由经济体系中的外部因素决定的变量。

13、也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经济体系内部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

14、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致相等的一种状态。

六、简述题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

对于货币需求含义的理解,需把握以下几点:(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2)经济学中研究的货币需求是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4)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22、答:

主要内容:费费雪方程式:MV=PT, 其中,M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的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量。

剑桥方程式:Md=kPY,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为名义货币需求。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1)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交易手段的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这是两个方程式的最大区别。

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1)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的结论。(2)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持有货币有各满足程度的问题,机会成本的问题等。微观经济主体要在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而且,剑桥方程式种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

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费雪方程式也被称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现金余额说。

3、答: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流通中货币数量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简要概括,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表述上都达到了当时比较完美的境界。

货币需要量公式:

货币需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一)马克思首先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来进行分析

依此条件,他做出了如下论证:

(1)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2)商品的价格、数量决定了用以实现它的流通所需的金币的数量;

(3)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却留在流通领域媒介其他商品的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以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的交换。

其中,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格与待售商品数量的乘积。因此,一定时期内,货币量的增减变动取决于价格、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的变动。它与价格、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发生变化。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它揭示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在金币流通条件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所决定的;而在纸币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4、答: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的分析,他将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类。

(一)交易动机。它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它决定人们进行交易持有多少货币。凯恩斯将交易需求看作是收入的稳定函数。收入越多,此项货币需求就越大;收入越少,此项货币需求也就越小。

(二)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多少。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都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对利率变化则不很敏感,所以可以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以下式表示:

M1 = L1 (Y) ,其中,M1 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水平,L1代表M1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也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内容)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当前利率水平、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和投机者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公式表示即是:M2 = L2(r),其中,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r代表市场利率,L2代表M2与r 之间的函数关系。

综合而言,货币总需求函数是:M= M1 + M2 = L1 (Y) + L2(r)

即货币的总需求是有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5、答:

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由流动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在数量上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其中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货币需求是有限的。但是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于利息率太低,所有的人们都会预期利率上升,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收益的生息资产(债券),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这时,货币需求便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大了。这时,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将被人们无限大的投机性货币需求所吸收,将其储藏起来,利率不会再下降,这就像存在着一个大陷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都落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的意图就会落空。如下图所示,当利率 i降到i1低点时,货币需求曲线L就会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后人把这一直线部分称作“流动性陷阱”。所谓“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分析的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的一种状态。

对于这种情形是否真的存在,经济学界存在广泛的争论。

6、答:

弗里德曼对各种情况下人们想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据此,弗里德曼列出货币需求函数:

M/P = f ( Y, W;rm, rb, re, 1/p·dp/dt;U )

M——个人财富持有者保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

P——一般价格水平;

M/P——个人财富持有者保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货币需求量;

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即恒久性收入,其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W——物质财富(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rm——预期的名义货币收益率;

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

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收益率;

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

rm, rb、re、 1/p·dp/dt均为机会成本变量,这些变量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U—收入以外的可以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是代表各种因素的综合变数,可能从不同方向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7、答: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被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4)其他项目。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七、论述题

  • 答:

乘数是指某一经济变量对另一经济变量的影响或比率。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创造乘数”、“信用的扩张倍数” 或“存款的扩张倍数”,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比率,体现为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它反映了基础货币派生出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

  • 答: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致相等的一种状态。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简单货币均衡,即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等;

二是总需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相当条件下的货币供求均衡。

在社会总供求大致平衡的条件下,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有多少商品和劳务需要货币流通去实现,货币均衡表现为待交易的商品与劳务能够迅速转换为货币,流通中的货币也能够迅速转换为商品与劳务。货币均衡的两个基本标志,就是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利率稳定是货币供求平衡的直接反映,而物价稳定可反映出商品市场上商品与劳务能迅速转换为货币,因而也是货币均衡的标志。若物价上涨,说明流通中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货币供给偏多。反之,说明货币供给偏少。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差异

(一)主要矛盾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现象可以交替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

(二)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如果货币增长过快,在商品市场上,引起物价上涨,在货币资金市场上,利率下跌也是必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主要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排队、黑市猖獗等扭曲地表现出来.并不直接表现为价格利率的变动。

(三)均衡实现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价格、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均衡的与否的信号,而且在货币供求由失衡向均衡的调整过程中还有调节功能。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预期收益的变化,从而引起经营规模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变化,结果会调整对货币供求的对比。

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性措施强制实现均衡。


返回顶部

Copyright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