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通货紧缩
- 填空题
1、 价格水平、总需求2、危害型、无害型3、温和型 、严重型
4、需求不足型、结构型通货、微观效益型、政策失误型
5、预期型、非预期型
二、单选题
1、D2、A3、B
三、多选题
1、ABCDE2、BCD
四、判断题
1、×2、√ 3、√4、√
五、名词解释
1、是指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引起的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供给总量过剩(生产能力过剩)。
2、是指由于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严重错位及比例失衡引起的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结构型过剩与市场结构性萎缩。
3、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引发的通货紧缩。认为通货紧缩作为宏观经济现象其生成机理在微观经济。
4、是指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通货紧缩。
5、又称无益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所致的通货紧缩。
6、又称技术进步型通货紧缩,这种通货紧缩最重要的现象是价格水平下降,但总产出水平增加,它常常是由于技术进步加快,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了产品价格下降所致。
六、简述题
1、答:
什么是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对应称呼,描述的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货币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对于什么是通货紧缩有着不同意见。
A“物价总水平下降说”
如同意这种观点的有 萨 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斯等人;
(1)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其《经济学》中的定义是:“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
(2)《MIT现代经济学辞典》定义:“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3)英国戴维·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辞典》中对通货紧缩定义: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表示为单位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减少的百分比。
(4)“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第一,价格总水平持续在零值以下,表现为CPI 和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连续负增长;第二,持续下降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
B“三个要素”说
认为“通货紧缩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连续状态:在一定时期内,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下降,总需求没有相应的增长。”
(1)一定时期界定为18个月以上;(2)价格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3)社会总需求下降的标志是通货量和货币供给量下降;(4)总需求没有相应增长指:一是低位徘徊;二是处于停滞状态;三是严格单调下降。(5)定义通货紧缩时,价格、时间、需求三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是不完整的。
C一般定义: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少,不能满足市场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从而引起货币升值、市场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一种现象。
表现:
(1)物价水平的变动是判断通货紧缩的重要标志;
(2) .物价总水平下降的持续时间;
(3)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货币计量的商品总需求不断下跌,生产相对过剩。
(4)真实利率不断上升。
(5)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减少,企业的投资边际收益下降,生产性投资减少。
(6)失业率大幅飚升
2、答:
从1998年开始,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客观经济条件:过剩经济的出现。过剩尽管并非是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很高的真正的过剩,而是低水平的过剩,是社会需求没有相应增长所导致的一种“需求约束型”过剩,但它不可否认地是产生通货紧缩的根本物质基础和主要经济条件。
二、货币因素:货币供应量减少,满足不了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
三、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失衡:消费品没有市场,价格下降;生活消费滞后于生产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四、宏观经济政策失当,通货紧缩成了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副产品。
五、金融体系不完善
六、国际因素
3、答:
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历来被视为扩张支出的法宝。因为同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动员迅速。财政政策是政府手中的武器,它可以经过相对简单的决策程序,通过国债等手段迅速筹集资金;二是作用直接。政府掌握的资金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节需要指定投向,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购买支出,直接消化某行业过量库存或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及设施建设;三是以公益目的为主。以扩张为目的的财政性投资或财政支出转化的投资,并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市场论证或风险考虑如同民间资本那样奉行私利至上的原则。这种“奋不顾身”的本性也使财政政策在扩张社会总支出水平时显得作用难以替代。
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能够对总支出水平施加重要影响的宏观政策。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一篮子工具中的信贷政策、利率工具、贴现手段、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等等,都可以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扩大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努力扩张需求就成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有两条主要途径:一个是增加政府投资需求。另一个是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应刺激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标准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等。
四、加强国际合作
七、论述题
1、答: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一、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福利:提高了货币购买力
(2)有利于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实现企业技术改造:购置设备廉价
(3)有助于对经济结构的强制性调整
(4)有助于形成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消费者主权意识”,培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意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消极作用
(1)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紧缩引起的商品价格下跌会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使社会投资支出趋于减少,影响全社会的经济增长。商业活动的萎缩不仅会引起失业率增加,而且会形成名义工资下降的压力,在居民因此而减少消费支出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便很有可能出现。
(2.)物价负增长,意味着市场需求下降,产品或者卖不出去,或者要低价销售,结果导致许多企业微利或者亏损,逼迫企业或者关门,或者闲置一部分生产能力,即开工不足,甚至破产。
(3) 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下岗职工增多,失业人员增加。
(4)引发企业“降价大战”和恶性竞争,使市场环境更加无序和恶化。
(5)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与风险,使金融体系陷入困境。
(6)居民收入水平下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两极分化现象加重。
(7)扭曲正常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债务人的财富和利益被债权人“合法盗窃”。
(8)不良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延迟,形成恶性循环。
(9)农民增收缓慢。其中农业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农产品销售发生困难,农民收入增长停止甚至下降,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增收增支缓慢。
(10)国家税收减少。企业产品卖不出去,结果是开工不足,使财政的增值税收减少;而微利或者亏损,导致所得税减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