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膜
胎膜包括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和绒毛膜等结构。
(一)羊膜
1. 羊膜的演变过程:
羊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薄膜,早期羊膜附着于胚盘的边沿,是由单层扁平的羊膜上皮及其外面的胚外中胚层所构成,羊膜上皮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随着胚体的长大,羊膜迅速生长扩大,到第3个月末,羊膜已与绒毛膜的内面相融合,此时胚外体腔消失。随着圆柱状胚体的形成,于是,羊膜从附着在胚盘的边沿处也随之向胚体腹侧移动,并将胚体腹侧的卵黄囊、体蒂及尿囊包裹,形成粗短的脐带。
19_1 羊膜的形成过程
2. 羊水的来源:
羊水充满羊膜腔内。早期羊水是由羊膜上皮细胞产生;但是,大部分羊水则是由以下来源:
(1) 母体壁蜕膜处的组织液扩散穿过羊绒毛膜,进入羊膜腔内。
(2)由胎盘处绒毛间腔内的液体经过扩散、穿过绒毛膜板进入羊膜腔内。
(3)胚体表皮细胞未角化前由胚体渗出的组织液。
(4)胎儿呼吸道的分泌物等。
3.羊水的性质:
胚体浸浴在羊水中,早期的羊水清澈透明,略带黄色,微碱性,较粘稠,含有水、蛋白质及无机盐等。后期的羊水中含少量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胎儿的代谢产物,如胎尿、胎粪等,在妊娠末期每日排入羊水中的尿液约有500ml。羊水不断进行更新,一是经羊膜吸收,一是经胎儿吞咽;第5个月初,每日胎儿能吞咽羊水约400mi,经肠吸收后,羊水中的部分代谢产物经胎儿血循环运至胎盘处,由母体排出。
4. 羊水的作用:
(1)羊水具有保护作用:
胚胎在羊水中可较自由活动,有利于肌肉的正常发育,防止胎儿与羊膜发生粘连,使胎儿免受压迫和震荡的损伤。
(2)羊水尚有保温作用。
(3)在分娩时,羊水还有扩张子宫颈管和冲洗产道的作用。
(4)指示有无畸形:
足月时的羊水约1000ml,若羊水少于500ml则为羊水过少,此时易发生胎体与羊膜粘连;若羊水多于2000ml,则为羊水过多,可使子宫迅速增大,羊水过多常与消化管闭锁、无吞咽能力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如无脑儿和脑积水等。
(5)能进行胎儿早期的遗传学诊断:
应用羊水穿刺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可确定胎儿的性别与胎儿染色体异常;也可通过检测羊水中某些物质的含量,早期诊断某些先天性发育异常。
(二)卵黄囊
1.卵黄囊的演变过程:
人胚的卵黄囊小、内无卵黄。第4周时,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随着胚盘向腹侧包卷,形成了原始消化管,其余部分留在胚外,并由胚外中胚层包裹。第5周时,卵黄囊缩小,并以卵黄蒂与中肠相连。第6周末,卵黄囊逐渐与中肠脱离,卵黄蒂闭锁并入脐带中,有时,卵黄囊一直保留到胎儿末期,位于脐带与胎盘表面附着处。第6周末,卵黄蒂与中肠脱离。
19_2 卵黄囊的演变
2.卵黄囊的作用:
卵黄囊参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形成。
(三)尿囊
1. 尿囊的演变过程:
第3周时,尿囊从卵黄囊尾侧的内胚层向体蒂生出。第3~5周内,在其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血细胞及脐动、静脉。随着圆柱状胚体的形成,使尿囊根部纳入胚体内,它将形成膀胱及脐尿管,生后脐尿管闭锁形成脐中韧带;尿囊的胚外部分仍停留在脐带中;第2个月时,人胚尿囊的胚外部分退化。
2. 尿囊的功能:
(1)参与形成膀胱形成。
(2)尿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血细胞和脐动、静脉。
19_3 尿囊的演变
(四)脐带
1.脐带形成过程:
早期胚胎借体蒂与绒毛膜相连。体蒂逐渐伸长,并因羊膜囊不断扩大,而将卵黄囊逐渐推向体蒂,最终将体蒂和卵黄囊一起被羊膜包裹形成一圆柱状条索,即脐带。随着羊膜腔的扩大,胚外体腔逐渐缩小,最后消失,只有在脐带近胚体处仍留有部分胚外体腔,称脐腔。待卵黄囊与尿囊闭锁消失后,脐带的内部仅有粘液组织及脐动、静脉。由于脐动、静脉生长迅速,故血管在脐带内呈螺旋状走行,外观上形似结节,称脐带假结节,有时由于胎儿转动,使脐带打结形成索扣状,称脐带真结节可使血循环受阻,导致胎儿死亡。
19_4 脐带的演变
2.脐带的结构:脐带是胚体与胚外部分相连的条索状结构。早期脐带表面有羊膜包裹,内有卵黄囊、尿囊、两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及粘液组织。粘液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内有呈星形的成纤维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等,细胞间质丰富呈胶状,内有较细的胶原纤维及糖胺多糖。该组织使脐带具有较大的抗机械作用。
胎儿出生时,脐带平均长度约为55cm,直径为12cm。若脐带过短,可影响胎儿娩出,或分娩时引起胎盘早期剥离而出血过多。若脐带过长,可发生脐带缠绕胎儿的颈部或其他部位,甚至打结而影响胎儿的发育,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
3.脐带的功能:
连接胎儿和胎盘,运输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
(五)绒毛膜
19_5 绒毛膜
1.绒毛膜的演变:
(1)绒毛膜的形成:
绒毛膜是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后,由滋养层与胚外中胚层发育而成。第3周初,滋养层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构成绒毛膜板,由滋养层表面生出大量的初级绒毛,其构造是以细胞滋养层为中心,外包有合体滋养层。继之,胚外中胚层长入初级绒毛内,形成绒毛的中轴,称次级绒毛,它们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绒毛膜板。约在第3周末,绒毛中轴的胚外中胚层细胞分化形成毛细血管网,此时的绒毛称为第三级绒毛。至此,滋养层与胚外中胚层已发育成为绒毛膜。
(2)绒毛膜的发育:
绒毛的细胞滋养层细胞继续增殖,一部分细胞穿过合体滋养层到达子宫内膜,并连接相邻绒毛,形成细胞滋养层壳将绒毛固定于子宫内膜。早期绒毛是由表面的合体滋养层及其深面的细胞滋养层所形成,继之,胚外中胚层长入绒毛的中轴,形成结缔组织及绒毛中的血管,在结缔组织中有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称hofbauer细胞。胚胎发育的第2个月是细胞滋养层发育的极盛时期,以后逐渐退化,至第16周,大部分绒毛的细胞滋养层消失,只有合体滋养层。电镜观察,合体滋养层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突向绒毛间腔,以扩大物质交换的表面面积,细胞质内具有丰富的吞饮小泡、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
早期绒毛膜板上的绒毛分布均匀,为丛密绒毛膜。而与包蜕膜相接触部分的绒毛膜为平滑绒毛膜。随着胚胎的发育,第3个月时,羊膜与绒毛膜相靠近并融合,称羊绒毛膜,胚外体腔消失。
19_6 绒毛膜形成
2.畸形:
(1)水泡样胎块:
又称葡萄胎。由于绒毛表面的滋养层增殖过度,绒毛间质水肿,绒毛中的血管消失、排列紊乱,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葡萄状水泡样结构,就是水泡样胎块。
(2)绒毛膜上皮癌:如果滋养层细胞发生癌变时,即为绒毛膜上皮癌。
19_7 绒毛膜发育畸形
【上一章】【下一章】【下一节】 选择小节 【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