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垂体

垂体位于蝶鞍垂体窝中,是有柄的椭圆形小体。
组成: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被膜。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斗组成。漏斗上半部以正中隆起与下丘脑相连,下半部以漏斗柄与神经部相联系。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腺垂体结节部呈薄层围绕着漏斗。腺垂体的远侧部又称垂体前叶,神经垂体的神经部和腺垂体的中间部合称垂体后叶。

点击看大图13_9 垂体

(一)腺垂体
1.远侧部
此部最大。腺细胞排列成团或索,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在he染色标本中,根据细胞的染色性状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三类。
应用各种特殊染色法,特别是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电镜观察,可区分出分泌各种激素的腺细胞。电镜下各种腺细胞均具有分泌蛋白类激素的结构特点,可根据分泌颗粒的形态结构、大小、数量和分布等特点,以及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特性,识别各种腺细胞,并以其所分泌的激素来命名。

点击看大图13_10 远侧部

(1)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多,为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含有许多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嗜酸性细胞根据所分泌的激素又分为两种:
1)生长激素细胞:
数量较多,电镜下,胞质内充满电子密度高的圆形分泌颗粒。
功能:该细胞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和代谢,特别是刺激骺板软骨增殖使骨骼增长。
2)催乳激素细胞:
男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女性较多。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胞质内的分泌颗粒,而妊娠和哺乳时期该颗粒增大,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同时可见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功能:分泌催乳激素,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2)嗜碱性细胞:
结构:数量较嗜酸性细胞少,细胞为椭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不等,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细胞分泌的激素为糖蛋白,故pas反应一般呈阳性。嗜碱性细胞又可分为三种。
1)促甲状腺激素细胞:数量少,常呈多角形,胞质边缘部可见少数小圆形颗粒。
功能:该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滤泡的增生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2)促性腺激素细胞:细胞较大,多为圆形。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分泌颗粒,颗粒中含有激素。电镜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证明,该细胞能产生两种激素,这两种激素同时存在于同一细胞的分泌颗粒内。
功能: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两种激素。卵泡刺激素在女性可促进卵泡的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支持细胞的雄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以促进精子发生。黄体生成素在女性可促进卵泡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细胞呈不规则形,细胞边缘部含有少数圆形分泌颗粒,颗粒内部结构不一,电于密度高低不等,有的是有芯小泡,有的呈小泡状,通常是几种不同颗粒混合存在。
功能:该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脂解激素,前者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后者作用于脂肪细胞使其游离出脂肪酸。
(3)嫌色细胞:数量多,体积小,胞质着色浅,细胞轮廓不清。电镜下有些嫌色细胞含有内分泌颗粒。
功能:现认为光镜下所见的嫌色细胞多数是脱颗粒的嗜酸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或为这两种细胞的前体细胞。

2.结节部 结节部呈套状包围着神经垂体的漏斗,在漏斗的前方较厚,后方较薄或缺如。结节部有丰富的纵行毛细血管,腺细胞沿血管呈索状排列,细胞较小,主要是嫌色细胞以及少数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功能:此处的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

3.中间部
位于远侧部与神经部之间的狭窄部分。中间部可见由较小细胞围成的大小不等的滤泡,腔内含有胶质。在滤泡周围还散在一些嫌色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功能:人和哺乳类是由哪种细胞产生促黑激素及该激素的生理意义尚不十分清楚。

4.腺垂体的血管分布
腺垂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大脑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部形成袢状的窦样毛细血管网,称第一次毛细血管网。该网进入结节部汇集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至远侧部再度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次毛细血管网。远侧部的毛细血管最后汇集成垂体静脉。
垂体门脉系统:第一次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及第二次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了垂体门脉系统。

点击看大图13_11 垂体门脉系统

(二)神经垂体
1. 结构: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直接相连,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1)组成:神经垂体由无髓神经纤维、散在其间的神经胶质细胞、herring体和毛细血管等组成。
(2)herring 体: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等处的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加压素(又称抗利尿素)和催产素沿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经漏斗进入神经部,在轴突路径中可见局部膨大,即为分泌颗粒的聚集部位,当颗粒聚集稍多时就形成光镜下的herring体。该体大小不等,呈嗜酸性团块。电镜下可见神经纤维内充满分泌颗粒。

点击看大图13_12 神经部

2. 功能:
(1)视上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加压素,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当超过一定量时,使小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
(2)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催产素,可引起妊娠子宫平滑肌收缩,并促进乳腺分泌。
神经垂体只是贮存和释放下丘脑所形成的激素的部位,所以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一体,两者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系。

3. 垂体内血液流动途径:神经垂体的血管主要来自左、右颈内动脉发出的垂体下动脉,进入神经部后分支形成 窦状毛细血管网,最终汇合成垂体静脉。

(三)下丘脑—垂体-靶器官的相互关系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等处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其分泌颗粒沿轴突运输至神经部,将其激素释放入血,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此外,在下丘脑的结节漏斗核等处还有许多神经内分泌细胞,能产生多种肽类激素,其中对腺细胞分泌起促进作用的激素称为释放激素;反之,对腺细胞分泌起抑制作用的激素称为释放抑制激素。释放激素主要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催乳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黑素细胞刺激素释放激素等。释放抑制激素主要有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和黑素细胞刺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等。
含有上述各种激素的分泌颗粒沿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运输到漏斗处而终止,将颗粒中的激素释放进入该处的第一次毛细血管网,再经垂体门微静脉到远侧部的第二次毛细血管网,以其中的各种激素分别调节相应腺细胞的分泌活动。由此可见,下丘脑与腺垂体虽无结构上的直接联系,但下丘脑由其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而腺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又可调节相应靶器官细胞的分泌和其他功能活动;另一方面,靶器官细胞所分泌激素和其他物质(如血糖、血钙)的浓度变化,反过来又可影响腺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称为反馈性调节,机体通过这种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点击看大图13_12下丘脑—垂体-靶器官的相互关系

上一章】【下一章】【上一节】【下一节】 选择小节 【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