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意中国化的过程。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怎样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所有这些,都是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际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机关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在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主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主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主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特征,即是说,按中国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需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了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这一时期内,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党在遵义会议确认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中央在党的七大上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公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方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真正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历史革命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因为中国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而且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它进一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日夜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公产党的历史就是一步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终于走上了正确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前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公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是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已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变化,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观,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事业就会遭受挫败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主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在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我很多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同一,坚持和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他们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故有的强大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