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1 /2 /3   下一页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

一、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意义
  ( 一 ) 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或卖出有价证券,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使之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从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中央银行可能会获得因买卖证券而带来的价差收入,但其基本目的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而不是为了盈利。
  ( 二 ) 与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相配合
  由于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很难单独完成调节宏观经济的任务,常常需要多种政策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的缺陷之一就是政策的效果过于猛烈,常会给整个金融和经济带来相当大的震荡。因此,目前许多国家在运用上述政策工具时,常以公开市场业务相辅,通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削弱和抵消对金融和整个经济的震动。
  ( 三 ) 缓解财政收支造成的不利影响
  财政收支的季节性波动容易引起社会资金的暂时不足或过剩,央行可以在税收旺季买进政府债券,增加市场资金量;在税收淡季卖出政府债券,吸收过剩资金。
  ( 四 ) 协助政府公债的发行与管理
  通常在政府发行新债时,央行应大量购入旧的政府债券,补充市场资金量,压低市场利率,以配合公债的发行。此外,在投机盛行时,为维护公债价格稳定,央行应在公债价格突然上升时大量抛售债券,在价格下跌时购入债券。
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
  1. 就其融资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扩大资产,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其融资效果都是相同的。
  2. 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同收回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
  3. 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其主要区别之处是:
  1. 资金的流动性不同。中央银行的贷款尽管都是短期性的,但也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证券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因此,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
  2. 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取问题,通过贷款业务,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取问题,只有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
  3. 中央银行从事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以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