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1 /2 /3 下一页


二、国际储备管理

  (
一 ) 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国际储备规模管理就是通过有关管理规定和营运安排,使一国的国际储备数量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国际储备作用的发挥是靠储备规模适度做保证的。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是有客观标准的。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是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储备过多形成积压浪费的合理储备规模。
储备过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少则面临丧失国际支付能力的风险。因此,各国央行必须从本国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政策出发,确定合理的金银、外汇储备水平。
  1. 影响国际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
  (1) 一国对外贸易状况。包括该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条件和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潜力等状况。对外贸易的规模越大、在贸易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而其出口商品又缺乏竞争能力的国家,就需要越多的国际储备。
  (2)汇率制度和外汇政策。相比较而言,浮动汇率对储备的需求比固定汇率要小些。一国实行稳定汇率的外汇政策,需要的国际储备较比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政策要多。
  (3) 货币地位。一国货币如果处于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它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负债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不需要较多的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储备。这也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国际储备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4)外汇管制的程度。在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件下,汇率、进口用汇和资本流动将受到管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和利用居民的私有外汇,有能力控制进口,所需国际储备就少。
  2. 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界限。确定适度的国际储备量在考虑上述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要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及资本流动状况来确定。根据制约储备量因素不断变动的特点,各国在确定国际储备的水平时,通常总是确定出储备水平变动的上限和下限,从而将储备水平的变动控制在适宜的中间水平上或控制在适宜的区间内。
  一国的国际储备水平应根据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下限 即保证该国最低限度进出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储备资产,称为经常储备量或最低储备量。同时也应考虑其 上限,即该国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对外支付最大需要的储备资产量,称为保险储备量或最高储备量。 下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临界制约点,如果达不到这一水平,一国的对外支付就会陷入困境。而上限则表明该国拥有充分的国际清偿能力,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高储备量。上限和下限之间,便构成了一国适量国际储备区间,这个区间内的任何一个水平线上,都可能是一国所持有的最佳储备量,最佳储备量或最适度储备量是一个区间或区域值。
  3. 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常用方法。
  (1) 一国国际储备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一比例反映了一国的经济规模对于国际储备量的需求。国际储备量要适应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两者之间基本上呈正比例变化关系。根据这一比例关系,可大致估算一国的国际储备量。
  (2) 国际储备量和对外债务总额之比。它反映了一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国际信誉。国际储备是支付外债本息的保证,所以国际储备应该与对外债务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3) 国际储备量与月平均进口额之比。这是最常用的参考指标。一国进口所需的外汇是对外支付最主要的部分。月平均进口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日常应必备的对外支付量。一般认为,一国的国际储备量大约相当于 3 个月的进口付汇额是较为适宜的。这就是有名的“特里芬法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用的“ 3 个月进口货价法”。
  ( 二 )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所谓国际储备结构的管理,是指一国如何最佳地分布国际储备资产,而使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四种形式的国际储备资产的持有量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1.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及其优化。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是指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以及各币种在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一国外汇储备中储备币种的选择,储备货币之间的比例确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 储备货币币别与本国对外贸易结构所需币别大体一致。这既是适应储备货币具有流动性、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用汇的需要,也是减少货币兑换环节、防范汇率风险的需要,同时也是考核外汇储备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储备货币币别与本国对外投资和外债还本付息的币别大体一致。本国对外投资是实现储备资产盈利性的需要,同时储备资产的作用之一是保证国家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信誉的需要。
  (3) 储备货币币别与外汇市场上储备货币的汇率与利率走势需求的币种大体一致。这样可以使多种储备货币按各种货币汇率、利率的走势以及不同货币间升值与贬值相互抵消的可能加以合理搭配,保证外汇储备不受损失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4) 储备货币币别要满足本国汇率政策执行和干预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本国货币如受到某种储备货币的冲击,不利于本国货币的稳定时,一国货币当局需要动用储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以支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5) 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要考虑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状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2. 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及其优化。 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是指外币现金、外币存款、外币短期证券和外币长期证券等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相互地位。
  外汇储备资产的形式不同,其流动性、安全性及收益性就不相同。一般讲,短期的、变现能力强的外汇储备资产,其流动性强、风险性较小,但收益水平低;而长期的、变现能力差的外汇储备资产,其流动性差,风险性也较大,但收益水平高。如何确定不同形式资产的比率,应根据本国的实际需要。一国持有储备资产的主要意图是应付对外支付需要,而谋求储备资产的增值只能是第二位的。因此,在考虑外汇储备资产合理分布时,要特别重视其变现能力因素。在确保储备资产能够充分满足国家对外支付的基础上,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并确定各等级的合理比例。
  (1) 一线储备。主要用于一国经常性或临时对外支付所需的外汇储备,这部分储备资产必须保持高度的流动性,随时可以变现使用。其资产形式应为:现金、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短期债券、商业票据等。一线储备要以满足国家对外支付、维护国际信誉需要为标准,在全部外汇资产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线储备的盈利性较低,风险性也较小。
  (2) 二线储备。主要是作为补充性的流动资产,用于一国在发生临时性或突发性事件时对外支付的保证,由于二线储备是用于不时之需,因此对其管理可以盈利为主、兼顾适当的流动性及风险性,主要应投资于中期国库券、债券等工具上。
  (3) 三线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资产中用于长期投资的部分,包括各种形式具有较高收益的长期有价证券。三线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差,风险相对高些,但收益性高,可以弥补一线储备资产的收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