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我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即国际储备)管理
( 一 ) 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
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在 1983 ~ 1993 年,包括两方面,即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 1993 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不再包括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其范围只有国家外汇实际库存。当时把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列入国家的外汇储备,主要考虑中国银行是国家银行,其外汇资产也是国家资产。但严格说来,外汇储备应是一国政府拥有的能够随时动用的外汇资产,把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列为国家外汇储备是不适宜的,混淆了国家外汇储备和银行营运资金的概念。为此,从 1993 年起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外汇储备不再包括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其范围只有国家外汇实际库存。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机构是归属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外汇管理局下又设有外汇储备司,具体实施外汇储备的管理和经营。
( 二 ) 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
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水平是储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外汇储备持有量应该保持在该国 3 ~ 4 个月的进口用汇水平上,并且不少于该国外债余额的 30% 。我国习惯上也经常采用这个标准来维持储备规模。 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不同时期的经济目标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国际收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国际收支有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之分。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国际间商品、服务和资本往来等外汇收支,也就是一个国家对外的现汇外汇的资金的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不需外汇偿付的各种单方面转换 ( 如侨汇等 ) 和无实际外汇收支 ( 如无偿援助和捐赠等 ) 的全部经济往来,即指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由于各种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收入和支付。目前,世界各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遍采用了广义的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经常项目收支,是指一国的对外收支中经常发生而且数额较大的收支项目。它的收支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决定性影响,具体包括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和无偿转让收支。二是资本 ( 资金 ) 往来项目收支,它反映一国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发生的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化情况。三是外汇黄金储备资产,它是国际收支中的平衡项目,一般用它来弥补和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从经常项目看,如果经常项目为顺差,就可以减轻外汇储备的压力。我国在 90 年代,经常项目是顺差多、逆差少,对外汇储备的多少压力不大。但若经常项目中贸易收支及非贸易收支出现逆差,就需要通过外汇储备进行弥补,也就是要求国家有比较充足的外汇储备。
从资本项目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保持资本净流入的势头。进入 90 年代以后,我国已经开始步入偿债高峰时期,偿还外债将会对我国外汇储备产生更大的需求。此外, 1994 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持续坚挺,但同时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利差在不断扩大。只要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存在利差,一些外来资金就会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流入国家外汇储备,套取人民币利差,这部分外汇资金虽已流入储备,但流动性很大,如遇国内经济情况变化,人民币汇率下跌或利差缩小,则很有可能通过外汇市场流回外方手中,使外汇储备减少,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威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因此,除加强必要的市场监测和管理外,我国需要积累充足的外汇储备资金。
2. 人民币实现可兑换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人民币从 1994 年起实现了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 1996 年 12 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达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 8 条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外汇使用方面的管制。与此同时,我国还把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下一个目标。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以便在外汇供求不能自行平衡时进行必要的弥补。
总之,无论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负债增长的角度,还是从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兑换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我国建立一个中等偏高规模的外汇储备,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 三 )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经营管理
外汇储备政策确定后,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储备资产的管理和经营体制。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在国际市场上直接经营其掌握的国家外汇储备。 对外汇储备资产的经营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增值性的原则,以安全为第一要求,在保证外汇资金安全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达到有所增值。 即外汇储备资产除了考虑安全性以外,还应兼顾流动性和盈利性两个方面。从流动性看,应将储备资产存放于国外银行的活期账户上,但活期存款账户一般不付息或付息少,达不到盈利性要求。如果从盈利性角度看,最好将储备资产动用在收益较高的投资上,而这样流动性就差了。因此,储备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就有一个优化组合问题,选择兼顾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最优方按照这一经营原则,管理外汇储备资产,就必须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对外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外汇储备资产的各种结构关系,适时调整货币结构和外汇投资结构,规避外汇资产风险,使之达到最优组合。
所以,在经营外汇储备业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外汇储备经营中,主要注意规避 3 种风险: (1) 主权风险。 要避免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结我方资产,或使我方资产难以调回。 (2) 商业信用风险。 根据储备币种情况,选择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信用等级在 A 级以上的跨国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作代理行,投资国际市场上 AA 级以上的金融工具,防止因商业银行经营不善或倒闭可能带来的风险。 (3) 市场风险。 为防范市场风险, 一是 根据我国进出口的币种比例和外债的币种比例,综合考虑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来确定币种结构,实行以比较坚挺的货币为主的储备币种多元结构,以保持外汇储备购买力相对稳定,并分散风险。 二是 合理组合储备资产,根据储备资产各组成部分的不同用途和一定时期的不同需要安排储备资产结构,保证外汇资产的充分流动性。 三是 安排好储备期限结构,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安排各种投资期限结构,实现合理的收益性。 四是 建立储备资产的基准结构,参照国际市场上的一些通用的指数建立和完善储备资产的基准结构,以提高储备业务的经营效益。
2. 采用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中,采用较科学的计算机系统来控制经营风险;控制总体风险和每一项投资的风险;控制自身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控制交易、清算以及结算各环节中的风险,确保储备资产的安全。
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经营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储备经营中应采取符合现阶段发展情况的经营模式,将实际储备分为经常性和战略性两个组成部分。 经常性储备 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保持必要的对外支付能力,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短期性运用和投资的做法; 战略性储备 则主要用于满足国家较长期限的资金需求。为了提高储备资产收益,可用于进行中长期资产投资,在必要时经政府特批也可动用一部分战略性储备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经常性储备和战略性储备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要合理划分二者的比例,在保证经常性外汇储备充足的基础上安排战略性储备。 (2) 战略性储备用于国内重点建设项目部分应建立严格审批制度,不能轻易动用,在建设项目投产后应尽快收回所投外汇资金并退还于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