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1 /2 /3   下一页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
  (
一 )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中可以了解一个大致的轮廓。
  1.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发展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封建社会,但东方的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比西方更长。欧洲的封建社会解体较早,13、14 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初步发展。 15 、 16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加速转向商品化。到 17 世纪,欧洲的商品经济已经比较发达,这为 18-19 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快车道。这便是中央银行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一。
  2. 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也逐步兴盛起来。银行业的产生有两条道路,一是由在此之前的货币兑换商和银钱业发展而来。二是直接设立新的银行。银行业的最初形成是在 13~14 世纪,最先出现在经济贸易比较发达的欧洲。中国的银钱业虽然在古代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和自然经济占绝对地位,所以一直未能直接发展转化为现代银行业。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银钱业向银行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设立的银行中,有两家银行特别值得关注,即 1656 年设立的瑞典银行和 1694 年设立的英格兰银行。它们不但在业务上有许多创新,而且也是最早发展成为中央银行的银行。
  3. 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中。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银行的普遍设立,促进了货币、信用与经济的融合。银行一方面为企业的资本联合和社会筹资提供条件与便利,如为股份公司代理发行股票、代付股息和建立股票转让市场,为多种形式的企业代理各类债券发行、转让和还本付息等;另一方面还直接提供银行贷款、扩大企业资金,并通过对商业票据办理承兑、贴现、抵押放款等方式把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使信用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从而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条件。
  4. 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
  在 17 时世纪和 18 世纪初,信用制度和银行体系已成为当时商品经济运行体系的重要支撑。但这时的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体系还比较脆弱,银行的大量设立和业务活动的创新以及信用规模的扩大缺少有效的、稳定的制度保证。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商品经济不断走向繁荣的同时,各自独立、缺少统一协调的银行体系也遇到严重挑战,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和积累。因此,建立一种稳定的信用制度和银行体系就成为当时金融和经济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 二 )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
政府融资问题
  英格兰银行是最早成为政府的融资者和国库代理人的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具有“政府的银行”职能的银行。到 1746 年时,英格兰银行已借给政府 1168.68 万英镑的款项。
不仅是英格兰银行,在 19 世纪末之前各国建立的中央银行(或其前身),几乎无一不是以解决政府资金问题为动机而建立,并首先获得“政府的银行”的职能。如美国建立的第一国民银行和第二国民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日本的日本银行等。
  2. 银行券 ----- 即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从宏观上看,信誉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虽然给商品经济带来了比金属货币流通时更为便利的条件,也使银行突破了金属货币量的限制,扩大了银行信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便是如果银行提供的信用货币超过了客观需要,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因此,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应该走向集中统一,由资金雄厚并且有权威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于是,国家就以法律限制或取消一般银行的银行券发行权的方式,将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几家以致最终集中到一家大银行。这便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基本经济原因之一。
  3. 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的扩大,使得银行收授票据的数量不断扩大,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每天都有大量的资金需要清算,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银行间债权债务的清算机构。 1770 年英国的私人银行组建了伦敦票据交换所,同时,许多私人或股份银行因英格兰银行代理国库业务 , 货币发行范围广、信誉高,也在该行经常保留一些存款。这就为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奠定了基础。 1854 年,各股份银行也参加了伦敦票据所。此后不久,英格兰银行就获得了最终的清算银行的地位。
  4. 银行的支付保障能力,即“最后贷款人”问题
  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扩大,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借款人的资金需要,客观上对银行形成了减少支付准备、扩大银行券发行量的压力。但是,由于有些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出现突然性的大量提现,一些银行经常发生资金周转不灵、兑现困难的情况。这就在客观上迫切要求有一个信用卓著、实力强大并具有提供有效支付手段能力的机构,充当一般商业银行的最后支持者。 即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这时中央银行产生的另一个基本经济原因。
  5. 金融监督与管理问题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银行和金融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的稳定运行需要有一个公平、健全的规则和机制。而当时各个银行的运作一般是依据各自的经营原则进行的,尽管在运作过程中各银行之间也形成了某些约定,但这些约束的效力是有限的,这使金融活动经常出现无序甚至混乱状况。因此,要保证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减少金融运行的风险,政府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是极其必要的。这便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再一个基本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