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步进教学-第三章 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发展与选择

一.主导产业与产业发展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产业(包括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这些关键产业就被称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主导产业能迅速有效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满足大幅度增长的市场需求,从而能持续获得较高的生产增长率 。
  主导产业的存在和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密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
(二)主导产业的作用
罗斯托把主导产业的作用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一般而言,创新所带来的新生产函数都会导致产业技术的进步,但是创新并不一定能为所有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只有那些将创新引入了新的生产函数,加速了技术进步,而且还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对整个产业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由于主导产业导人了新的生产函数,促进了技术进步,并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表现出较高的产业增长率。
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扩散效应有三种形式,即“前瞻效应”, “回顾效应” 和“旁侧效应” 。
(三)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及其在何种经济发展阶段上,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转换,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同时,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
1.足够的资本积累。主导产业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
2.充足的市场需求。主导产业的形成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这样,该产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
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本产业和其他产业不断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要有制度创新,才能使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工程师涌现出来,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的保证。
(四)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

1.市场自发调节。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没有必要制定产业规划和为对某些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而制定产业政策。同时认为,政府对选择主导产业的认识不如市场力量更有权威性。

2.政府积极干预。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第二种形式。西方发达国家采取政府积极干预的形式促进主导产业(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对主导产业采取倾斜政策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它们可以使主导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实现”追赶型”国家”后发性利益”和持续、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至关重要。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一)关联效应标准
  也称赫希曼基准 ,该基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所谓产业关联效果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指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一般而言,制造中间产品的产业因其处于产品生产链的中间环节,其发展需要前、后向产业的支持,因而能促进前、后向产业的发展。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很多,以关联度基准选择主导产业,还必须结合其他准则综合确定。
(二)收入弹性标准
  收入弹性标准是由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看某产业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 。
  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反映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不同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相同的,即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快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而对另外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或是慢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或是索性出现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需求量反而缩小的情况。因此,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
  衡量某产业的需求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有两个指标:即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和规模弹性值。

1、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
计算方法是:
    
当收入弹性大于1时,表明该产业的收入弹性大,小于1时则表明该产业部门的收入弹性低。

(三)生产率标准
  这也是由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准则。
  该准则是从供给角度,依据各产业产出增长的前景和技术进步的状况,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各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重化工业比轻工业技术进步要快,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又比重工业技术进步要快。由于技术进步与附加价值的提高成正比关系,因此,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就能在提高国民经济附加价值产出水平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
  根据这一准则,人们只要对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弹性和技术进步速度进行测定,选择该两项指标值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即可。

1、产业的技术进步率
一般采用余值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技术进步率 = 生产增长率 - α×劳动力(工资)的增长率 -(1-α)×资本的增加率
其中α是工资额占净产值(附加价值)的比例(又称“劳动分配率”)


  从理论看,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结合起来使用,来选择一国的主导产业是较科学的。因为,前者从需求角度考虑产业发展有否广阔的市场前景,后者从供给角度看产业在技术进步、生产率上升以及附加价值增长率等产出方面有否大的潜力。若某产业的“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都较高,则表明该产业的发展既有市场前景,又有高增长率、高附加价值产出率的较大潜力趋势,因而将其选择为主导产业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三.主导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表明,主导产业的更替顺序依次为:

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重化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这种演替的内在逻辑为: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原材料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
  这种演替对应于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结构变化的逻辑为:
  维持基本生存型需求中间型需求满足享受性发展型需求。
  这种演替对应于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逻辑为:
  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的历史发展阶段

阶段
主导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群体或综合体
第一阶段
棉纺工业 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煤工业、早期制造业和 交通运输业
第二阶段
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 钢铁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机 器制造、铁 路 运输业、轮船运输业及其他工业
第三阶段
电力、汽车、化工和 钢铁工业 电力工业、电器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 汽车工业 以及第二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第四阶段
汽车、石油、钢铁和 耐用消费品工业 耐用消费品工业、宇航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 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 , 以及第三个主导产业群各 产业
第五阶段
信息产业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宇航工业 等新兴产业以及第四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上述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这个过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及其群体时,一方面必须循序渐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兼收并蓄,综合几次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建设成果,争取在某些领域实现“跳跃式”的跨越,在起点低、发展时点晚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产业结构高度化所走过的近250年的历程,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