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与发展
中央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为中央银行制度的推广阶段;二是 20 世纪中叶至今,为中央银行制度强化的阶段。
(
一 )中央银行制度的推广阶段
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除了适应世界各国金融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外, 1920 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 中央银行制度推广的原因
( 1 )布鲁塞尔会议的影响
自 1913 年美国联邦储备制度建立之后 , 理论界对于中央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逐渐获得了明确的概念。对中央银行稳定金融市场、稳定经济的特殊功能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1920 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金融会议。会议建议 , 尚未设立中央银行的国家 , 应该迅速设立中央银行。自布鲁塞尔会议以后的 10 年中,各国新成立的中央银行达 31 家 , 如中国、南非、智利、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央银行都于此间成立。
( 2 )麦克米伦委员会的影响
1930 年的麦克米伦委员会〈 Macmillan Committee 〉专门开会讨论了当时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的目标与功能。会议认为 , 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国际间合作管理金本位制的完整性。因此 , 首先是要维持国际间长期及短期的物价稳定。 1930 年欧洲各国发起并成立了国际清算银行。
( 3 )新国家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欧洲各国政治结构发生变化 , 由于民族及地理关系 , 产生了一些新国家 , 如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为解决国内经济金融的需要 , 自 1922 年起至 1927 年止 , 这些国家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
( 4 )来自国外的支持
在新设中央银行浪潮中 , 有许多国家都因经济困难金融混乱 , 不得不依靠国外力量的支持。一是国际联盟的援助 , 如奥地利、匈牙利、秘鲁及南美诸国等 , 这些新设立的中央银行均相对地脱离本国政府的控制,这一精神体现在各国的中央银行法中。
( 5 )重建币制的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为筹措战费 , 都停止了金本位制,增加纸币发行,战后又普遍发生了严重的或恶性的通货膨胀。为了稳定币值,重建币制,不得不强化、改组或新设中央银行,作为改革币制的枢纽。
( 6 )货币发行的制度化
货币发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有集中于中央银行的倾向,但仍有商业银行发行钞票或维持原有的发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筹划战费,财政部也发行货币。各国新设或改组中央银行后,为解决混乱的货币发行制度 , 钞票发行有了两大变化 : 一是统一发行权,规定财政部与商业银行不再发行钞票,由中央银行独享发行权;二是适应币制改革,恢复虚金本位制的需要 , 建立了比例准备制,即发行总额中分为现金准备 ( 包括金、银、外汇等 ) 与保证准备 ( 包括政府债券、贴现票据等 ) 两部分。
2. 中央银行扩展时期的特点
( 1 )适应客观需要而设立
这个时期新设立的中央银行 , 很多不是由商业银行自然演进为中央银行的 , 而是出于通货膨胀的压力 , 在国际联盟的推动下 , 由人工设计 , 然后运用政府力量创设的。在这些新的中央银行的创设过程中 , 老的中央银行发挥了积极作用,新的中央银行模仿老中央银行 , 少走了很多弯路。
( 2 )活动重心在于稳定货币
这个时期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 , 除了在第一阶段已经开始的集中办理票据交换、再贴现等等以外 , 其中心任务在于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通货膨胀问题。因此 , 中央银行完全独享货币发行 , 禁止对政府财政借垫 , 成为这个时期工作的重心。
( 3 )集中储备成为稳定金融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中央银行已经认识并注意了集中货币发行的重要性的话 , 这个时间 , 由于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中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对社会经济造成的震荡 , 使人们认识了稳定金融机构 , 需要采用集中储备的办法 , 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和严格管理 , 成为中央银行管理金融的重要手段。
( 二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
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自然发展型,第二阶段是人为发展型,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是宏观发展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对中央银行认识的深化,随之而来的是控制强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和一般货币发行向国家垄断发行转化。
2.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
3. 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4. 公开市场业务的普遍推行和存款准备金的集中趋势。
5. 各国中央银行金融合作的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