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森(W.Branson)对此进行了最早、最系统和最全面的阐述。
这一理论假定本、外币资产不能完全替代,非抵补利率平价不成立,需要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对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供求进行考察。此外,这一理论将资产总量引入分析框架,将流量因素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
基本模型:
设本国居民资产总量为W,其持有的资产有三种形式:本国货币M,本国债券B和外国债券F;设i、i﹡分别为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e为汇率(直接标价法),则各个市场达到均衡时,有下述关系:
M=a(i, i﹡)W
B =b(i, i﹡)W
eF =c(i, i﹡)W (a+b+c=1)
W=M+B+SF
根据上列各式可得:
SF=W[1- a(i, i﹡)- b(i, i﹡)]
即:S=f(i, i﹡) W/F (fi﹤0,f i﹡﹥0)
在汇率的预期变动率为0的情况下,三个资产市场的均衡可由下图表示:
资产供给变化影响利率和汇率:
资产供给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是资产供给总量变化,对汇率的影响为财富效应;
二是资产存量结构的变化,对汇率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1)货币供应量增加,对本币债券需求增加,国内利率下降,本币贬值。
(2)本币债券供应量增加,对外币债券需求增加,本币贬值(财富效应),本币债券价格下降,国内利率上升,本币升值(替代效应)。
(3)外币债券供给增加,外币债券价格下降,本币升值。
资产结构变化的影响:
(1)本币债券与本国货币互换,央行用本币购买本国债券,利率下降,本币贬值。
(2)外币债券与本国货币互换,央行用本币购买外国债券,本币贬值。
对资产市场分析法的评价:
(1)视汇率为一种资产价格,分析焦点置于资产市场均衡,改变以往置于国际收支差额的局限性
(2)体现一般均衡分析,分析多市场共同均衡
(3)正式将存量分析引入汇率决定理论
(4)具有强烈的政策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