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简介: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是美籍比利时经济学家,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是1968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在该书中,戈德史密斯以长达百余年、多达数十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以此来揭示金融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供发展中国家判断金融发展进程和制定金融发

展政策时参考。

戈德史密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戈德史密斯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纳为三个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与金融结构。金融工具作为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大部分由金融机构发行和持有,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则构成各国的金融结构。各国金融结构的差异反映在不同的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相继出现的次序上、他们的相对增长速度、

对不同部门的渗透程度,以及对一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适应速度和特点等方面。从金融上层结构、金融交易以及国民财富、国民产值等方面在数量规模和质量特点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促进金融发展。为了揭示金融发展的规律,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结构理论。

由于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因此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研究一国的金融机构,并从数量关系上加以定量描述,它们是: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分布;以金融机构持有或发行的金融资产所占的比例来表示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部门中的分布;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地位。 ①

为了对金融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戈德史密斯列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8个指标。

1、金融结构的首要方面即一国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这个比率等于某期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

之比。

2、金融结构的构成比例。这首先是指主要金融工具的相对发行量,其次是这些金融工具在国民经济中主要部门的分布比例。

3、金融资产总额和各种余额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分布比例关系。它反映出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经济中的渗透程度以及不同部门和子部门对金融工具的偏好。

4、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还受到各种金融机构相对重要性的巨大影响。衡量指标是: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所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比例,在金融工具总额中的比例,以及在几种主要金融工具余额中的比例等。

5、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存量中拥有份额的大小是金融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反映一国金融上层结构机构化程度的最简单、最全面的指标。

6、将金融资产存量按金融工具种类和金融部门分类组合成一个金融相关矩阵,从而能够清楚地说明各种金融资产的发行者和持有者的关系。

7、为了反映金融存量的变化;可以用某一时间的金融流量指标来衡量,主要是金融资产的新发行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金融总流量在各种金融工具、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布,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额在金融工具总流量和每种金融工具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各种金融工具在每个部门和子部门金融交分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8、为了研究各个部门和子部门全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作情况,可以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来分析。通过该表可以掌握不同部门的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比重,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债权变化情况。

根据上面的金融指标进行分类,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结构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金融结构的特点是:金融相关率较低(约在 1/5--1/2间),债权凭证远远超出股权凭证而居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这是金融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

第二类金融结构与第一类金融结构有一定相似。在这种结构中,金融相关率仍然较低,债权凭证仍然超过股权凭证,银行仍然在金融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但这种结构中,政府和政府金融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由外国投资的大型股份公司已经大量存在。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的金融机构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类金融结构的特点:金融相关率较高,约在1左右,大致在3/4-5/4 范围内变动,也可以上升至2的水平;尽管债权仍占金融资产总额的2/3以上,但股权证券对债权证券的比率已有所上升;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份额已提高,金融机构日趋多样化,这导致银行体系地位的下降以及储蓄机构、私人及公共保险组织地位的上升。这一类型的金融结构在20世纪的工业化国家较为常见。

  •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P22-23。

二、金融发展的道路

研究金融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金融发展规律。为此,可以通过金融相关率等指标的变化来判断金融发展达到何种水平。

虽然各国的金融结构各不相同,但金融发展的道路却基本上相同。在这条道路上;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银行系统的地位等方面的变化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却很少偏离这条道路。金融水平较低的国家将沿着金融水平较高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发展。并且,对于落

后国家而言,先进国家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当然,各国的金融发展具体进程毕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同,只是在这一条基本道路上出现两条不同的轨迹,轨迹的差异在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拥有及参与经营的程度有所不同。沿着第一条轨迹发展的国家,实际上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由私人拥有和经营,只是在其金融发展后期出现了中央银行和社会保险组织,美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沿着第二条轨迹发展的国家,几种重要的金融机构往往由政府所有与经营,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拉美、非洲、东亚等地区.

通过不同类型国家金融发展道路的剖析,戈德史密斯得出12点基本结论:

1、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民产值及国民财富所表示的经济基础结构的增长更为迅速。金融相关率有提高的趋势。

2、一国金融相关率的提高不是无止境的,一旦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当金融相关率达到1-1.5之间,该比率就将趋于稳定。

3、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在60年代,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多在1和2/3之间,仅相当于美国和西欧在19世纪后半期的水平。

4、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经济集团之间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程度。金融相关率越高,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越显著。

5、在多数国家中,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的发行额与持有额中所占份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大提高,即使一国的相关率已停止增长,该份额却依然呈上升势头。

6、储蓄与金融资产所有权的这一“机构化”趋势对各种主要金融工具有着不同影响。与股票相比,债权的机构化比股票的机构化取得了更为长足的进展,同时长期债权的机构化要高于短期债权的机构化水平。许多国家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及抵押票据50%以上由金融机构持有,甚至有些国家这一比重已接近100%。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持有公司股票的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但是,总体上看,公司股票大部分仍由私人持有。

7、在任何地方,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都是从银行体系的发展开始,并且依赖于纸币在经济中的扩散程度。通货与国民财富的比例先是上升,然后是趋于平稳甚至下降,银行货币的比例也经历相似的历程,但这两者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滞。

8、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系统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的比例趋于下降,而其它各种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却相应上升。

9、外国融资作为国内不足资金的补充或作为国内乘IJ余资金的出路,在大多数国家的某个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10、对于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来说,先进国家的示范作用与国际资本流动同样重要。与其它许多领域相比,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方面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传播比较容易实现,整体性移植就更力。成功。当然一国的基本金融制度是由各国的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

11、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融资成本就越低,只有少数情况是例外,这就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的作用会友生相反的变化。

12、在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氛随着总量和人均的实际收入及财富的增加,金融上层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亦增大。部分国家的统计分析表明,经济飞速增长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戈德史密斯选择金融相关率(FIR)作为主要的分析N具。

FIR=F/WT

其中,Ft 代表金融活动量,Wt 代表经济活动总量。

在此基础上戈德史密斯研究了1860-1960年近百年的经济数据,算出了16个国家的FIR值,以此对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作出定量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金融相关率:处于最高发展层次的是FIR超过1的几个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处于较低层次的则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委内瑞拉、墨西哥。为了评估金融发

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戈德史密斯从社会分工理论出发,认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假设消费者的储蓄偏好、投资风险大小均为不变因素,那么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种类越丰富,金融活动对经济的渗透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没有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储蓄与投资职能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每个经济人要想扩大投资必须进行储蓄;反之,如果他没有投资机会,储蓄只能是财富的贮藏。金融活动的出现使储蓄和投资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职能。金融活动克服了资金运动中收支不平衡产生的矛盾,一方面它使投资者可以超过本期收入进行支出,另一方面它又为储蓄者本期积累的收入带来增值。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储蓄者还是投资者都非常乐于接受金融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工。并且,通过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金融活动为那些没有投资机会的储蓄者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这不仅使他们也能分享投资带来的好处,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融机构本身既不是储蓄者也不是投资者,它们对经济增长的牵动效应就是源于对储蓄者与投资者资金供求的重新安排。这种安排既提高了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又将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中进行有效分配,从而提高了投资的边际收益率。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低,储蓄与投资的要求越简单。随着经济发展,储蓄与投资双方在收益水平、变现能力、安全性、税收负担等方面的要求与预期也越来越复杂。与此相适应,金融结构也开始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间接金融成为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与初级证券相比,二级证券能够洲蓄者和投资者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第一、可以获得较大的流动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第二、有较好的可分性,借贷双方都不受资金规模的限制;第三、金融机构在融通资金同时还能够提供其他的便利与服务,如保险公司既是代储户进行投资又为他们积累保险金;第四、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因为有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了金融

机构。上述这些利益直接融资方式是不具备的。

发达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与有效配置资金这两条渠道来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越多,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越强烈,社会资金积累的速度就越快。在资金总量已定的前提下,金融活动越活跃,资金使用效率就越高,因为竞争会保证资金首先流向投资风险小、回收期短、盈利水平高

的产业与地区。

根据上述分析,戈德史密斯总结道:以初级证券形式存在的金融上层建筑,为资金向最佳使用者转移提供了便利,它促使资金流向社会收益最高的地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上层建筑加速了经济增长速度,改善了经济活动能力。

返回顶部
Copyright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