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才智横溢的理论创新者,当时最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缔造者之一。凯恩斯的父亲是约翰·内维尔·凯恩斯(Jonhn Neville Keynes)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是剑桥大学的研究员。母亲弗洛伦斯·阿达则是剑桥大学的第一批女毕业生。凯恩斯的童年充满欢乐,在一种崇尚文明自由,满怀自信和希望的环境中长大,从小便受到标准的英国贵族式教育,深受其父亲及W.E.约翰逊等逻辑学家的熏陶,幼时就聪明过人。1902年,凯恩斯自伊顿公学毕业,以其在数学和古典文学上的杰出表现,获得伊顿公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数学和文学。大学期间,他已体现出冷静而又合乎逻辑的思想和优秀的道德标准,顺利获得数学硕士学位,此后,凯恩斯的兴趣转到经济学。其后几年,他师从马歇尔,深得其赞赏,并定期和阿瑟·庇古共进早餐,讨论经济学问题。1906年十月到印度事务部任职,并开始着手概率论研究。1908年,回到剑桥大学任经济学讲师,为《经济学杂志》撰写《当代印度经济学大事》一文,并于1911年秋,被授予经济学杂志的主编职务,他欣然接受,并为之倾尽毕生心血。1913~1914年间,为印度通货和财政皇家委员会成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英国爆发经济危机,此时身在剑桥的凯恩斯被任命为财政部要员,使迫在眉睫的经济恐慌得以缓解。1919年大战结束,凯恩斯又出任英国财政部凡尔赛和会的首席代表,但由于和赔偿委员会意见不和,离开巴黎,怀着满腔怒火写下《和约的经济后果》。该书预言和约会给欧洲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恶果,他认为,过度的赔偿负担将使战败国不堪重负,必将激起再一次战争。巴黎和会后,凯恩斯重返剑桥大学,于1921年出版了《概率论》。该书体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超的逻辑演绎能力。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再度挺身而出,发表了《利息就业和货币通论》,解释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解决办法,引发了一次经济思想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由于其对英国的贡献,于1942年被封为勋爵。四十年代初期,凯恩斯拟订了“国际清算联盟草案”,并于1944年应用于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即所谓“布雷顿森林体制”。1944年,他率英国代表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参与规划和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5年,他以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英美贷款谈判,获得巨额美国贷款,用于恢复战后英国经济。除政治方面的活动外,凯恩斯也经营私人企业。他是国民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和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他还从事金融投机事业。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凯恩斯继续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直至1946年4月21日逝世,享年62岁。凯恩斯一生著作颇丰,《凯恩斯全集》共计38卷之多,其中《货币论》和《通论》为其经济学核心理论。无论是作为一个预言家,劝说者,还是一个货币理论家,都体现了他的超常的逻辑天赋和缜密的思维,凯恩斯当之无愧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将与他的经济学著作一起彪炳史册。

 

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猛烈冲击使资本主义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何在,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创建其经济理论的。也就是说。他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对社会生产总量和国民收入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以及严重失业、“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做出解释,寻求解决的对策。他明确承认,他的这一理论是关于“经济繁荣内部何以会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理论。在对经济危机这个严重病症的洞察和探索方面,同传统西方经济学相比,凯恩斯有着至少以下几点确具突破性的新观点和新见解。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如今,凯恩斯的思想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影响。30年代初以前,在英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正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到处可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问世,表明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本书中,凯恩斯对正统经济理论提出了全面的批评,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完整学说体系,对资本主义的运行和波动作出了理论分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论》一出版,就立刻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西方经济学家称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是一次“革命”。凯恩斯的学说在流行40年后,因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继续发展而日益显露其理论上的片面性和政策上的偏执性。特别是1974~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凯恩斯学说无法自圆其说的“滞胀”现象,于是现代货币主义、合理预期理论、供给学派等各个流派,在西方经济学舞台上轮番上场和凯恩斯学说唱反调,认为凯恩斯对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的否定是错误的,而滞胀正是执行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要消除滞胀现象就必须取消以需求管理政策为基础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这些反凯恩斯学说的新自由主义各个流派的大合唱,在西方经济学界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这一“再革命”不仅在经济理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对一些国家的政府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里根政府和英国的撒切尔政府都先后执行了与前届政府大相径庭的政策。但应该看到,凯恩斯学说和几个反凯恩斯流派的学说并无绝对差异。在实践上,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执行反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滞胀,反而带来了新的经济混乱。于是,凯恩斯学说在经受十几年的攻击而形象受到相当损害之后,又在逐渐恢复名誉,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凯恩斯学说又成为经济的新处方。

 

凯恩斯主要著述

 

1《印度通货与财政》(1913》

 

2《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3《概率论》(1921)

 

4《货币改革论》(1923)

 

5《货币论》(1930)

 

6《传记集》(1933)

 

7《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返回顶部
Copyright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