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步进教学-第十章 产业政策理论
 
第一节 产业政策理论概述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
产业政策一词最早出现的标志,是1970年日本通产省代表在OECD大会上所作的题为《日本的产业政策》的演讲。
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对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实行干预的各种政策,以及个别产业内部的产业组织对私人企业的活动水平施加影响的政策的总和”。
  概括地讲,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实质,是针对产业活动中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情况而实行的政策性干预。

二.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也称市场失败或市场失效,它是和市场效率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缺陷是指市场机制派生出来的经济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和经济波动是市场缺陷的典型形式。产业政策主要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一针见血地指出:“产业政策的中心课题,就是针对在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灵’采取对策。”
  市场失灵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
  垄断的典型形式是产品的生产垄断,当某种消费品的绝大部分产量由一个生产者提供时,就会导致垄断。根据效率法则,效率价格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价格,但由于垄断,生产者可以把价格定得高于边际成本,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这样,该产品的生产就是没有效率的,因而从社会角度看,资源配置就不会达到效率状态,市场机制失灵了。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公共物品是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典型的公共物品是私人所不能提供的,因为提供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共物品的提供将低于正常的与资源最优配置状态相适应的供给点。所以,典型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能离开政府的作用和产业政策的有效引导。
3、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引起的成本和收益没有全部由经济行为主体承担。由于这种外部性是在市场交易活动之外发生的,外部性不一定能以市场方式解决,为了使外部性问题不至于影响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干预来予以调整。
4、信息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有完善和充分的市场信息,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总是不完全、不充分的,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往往也是不对称的,交易双方的信息占有都不完全,这就可能出现互相欺骗、损人利己的现象。所以,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最优地配置社会资源,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调节。

(二)赶超战略理论
  该理论强调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
  它是总结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目标的成功经验所得出的理论认识,因而较好地结实了“为什么后发国家在实现赶超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产业政策”的奥秘。
  事实证明,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完全可能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追赶先进国家所需的时间。

(三)国际竞争理论
  该理论强调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其基本共识是支持产业政策存续和适度强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国经济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迫切需要以产业政策为基本工具,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持或争取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