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两种经济背景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对分析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财政政策的经济背景模式有借鉴意义.
1.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财政政策的经济背景模式跟接近古典主义模式.与之相适应,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长期以来主要是由政府从供给方面来增加资本存量,从而增加就业。这样就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典型的“生产财政”
和“低工资、高就业、冻结物价”的模式,也可以称为古典主义的充分就业。
2. 经济体制转轨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经济背景模式出现了极为复杂的状况,既不完全是古典主义的模式,也不完全是凯恩斯主义模式。也正式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特征:一是从过去长期的“短缺经济年“转而步入“过剩经济”;二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趋重要,1997年高达3.6%。可见,1998年启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多面对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一是不存在凯恩斯主义的失业问题,因而简单地用凯恩斯的静态封闭模型中关于紧缩缺口的分析来作为财政政策的取向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二是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高增长、低通涨同时并存的所谓“缩长”的经济现象。但是,笔者认为,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现象,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偏低有关。实施积极的政策,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上一个经济周期高通货膨胀的正常修正和补偿,也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而消费不旺实际上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后迫使人们对消费结构在预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修正。尤其是过去长期由政府提供的诸如福利分房、公费医疗、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准公共产品,已不得不成为人们在消费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平稳、高速增长仍是财政政策选择的首要目标。1998年中国提出了当年经济增长率为8%的增长目标。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式,政府启动了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并把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心移向扩大国内需求。显然,确保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的目标,而扩大内需只是确保经济增长的手段。近几年,中国虽然没有制定出确定的当年经济增长目标,但实际上仍然把经济增长率紧盯在7%以上,而且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还应该支出的是,近几年政府扩大公共投资,从短期来看,是一种投资需求,但从中长期来看,又是政府从供给方面增加了资本存量,从而,为增加就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中国仍然需要增长性财政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