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其三, 以上内容可用简单的模型表示如下:

R=BP-C+D

R :选民通过投票所获得的利益

B :不同候选人带给投票人的收益差(政党之间的期待效用差)

P :投票起决定作用的概率(这是投票人主观推测对投票结果产生影响的概率,自己估计的)

C :收集信息与投票的成本

D :收集信息与投票行动产生的其他好处。

其四,在权衡损益之后,投票人的理性行为势必导致“无知”的结果。那就是,投票人将不去收集信息,而继续保持对候选人的无知,(因为收集信息不合算),——这就是唐斯所说的“理性无知”。

因此,投票人将只从候选人和大众传播媒介那里获取信息,这比较省事。但这种信息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具有虚假的宣传色彩,甚至具有欺骗性。

其五,结论:最后再权衡损益之后,投票人的理性行为将驱使他不去参加投票。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投票根本不会影响投票的结果,所以,投票就是非理性的。

另外,投票也是一种公共产品,不论别人投出的结果如何,带来的好处和坏处都由大家分担,我投票不投票,没有关系,总会有个结果出来。这样,会使投票人产生搭便车行为。

若从理性行为出发来推论,投票人不去投票的结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现实中,又总有一定的投票率,并不是没有人投票。这使得唐斯的结论和实际相悖(被)。问题在那里?这是一个谜。麦克林称此问题是唐斯之谜。

您现在位于:第四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