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一效益分析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分析决策工具,其目标是保证公共部门把稀缺资源有效地配置到互相竞争的公共部门项目中。尽管这种方法不可能绝对精确地预测成本和利益,更不可能说已经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计算框架,但它确实为决策者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它不仅为决策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增强了其决策水平,而且也增强了政府支出的选择性,改善了预算决策的效益水平。决策人员通过对各种相关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使决策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科学依据。
由于种种外部性的干扰和政策决策人员自身的影响,成本一效益分析并不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它受成本效益的度量方法、社会贴现率的高低以及政府支出方案中资源配置和分配效果的内部相互作用的影响,所以,根据成本一效益分析而定的支出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甚至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政治家在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时,往往有着自己的利益追求。如果某一项目为官僚们所青睐的话,他们的偏好将影响分析,从而可能做出不利于公共利益的选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公共部门的投资项目,是服务于分配目标而不是为达到效率目的的。对此,埃克斯坦在1967年写道:判断一项工程好坏的标准之一,是该工程能否实现收入再分配。而成本一效益分析则完全忽略了这条标准。因为很多工程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并在一些地区创造收入,因此,决策者必须就工程的效率和分配替代做出选择。比如,政府决定继续补贴低效率的企业,虽然其支出是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效率原则,但如果政府不这样做,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失业以及由之而来的政治损失。所以,决策者选择工程项目很大程度上是以分配标准为基础选择的,成本一效益分析的适用性也是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