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1)
(2) (3) (4)
(5)
按中暑的发病机制,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但临床上常难以严格区分,也可以出现多种类型混合存在。
1.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布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脉搏快而无力,呼吸表浅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抽搐等,如抢救不及时,可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即使及时抢救,其病死率仍可达20%。
2.热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其临床特点是肌肉痉挛伴收缴痛。肌痉挛好发生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多见。常为对称性,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因皮肤血流增加,而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所致。其多发生在高气温、强热辐射的生产环境。其临床特点为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继之可出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晕厥,轻度脱水等。患者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三)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
1.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和改革工艺过程 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遥控操作,以减少工人接触高气温、热辐射的机会,这是防暑降温的一项治本措施,工艺流程设计时,应尽量将热源布置在车间外面;采用以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通风的单跨或双跨厂房,应将热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使室外空气进入车间时,先通过工人操作地带,然后再通过热源排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