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1)
(2) (3) (4)
(5)
(二)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长时间在噪声作用下,听觉敏感性下降,听阈上升可达10~15dB;但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听觉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在强烈噪声长期作用下,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可下降10~15dB以上、甚至达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甚至需数小时,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病理前状态,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或称为暂时性听阈上移(TTB)。如在强烈噪声长期反复作用下,听觉疲劳在休息时间内也不能完全恢复,则可发展成为病理状态,出现内耳的退行性改变以及永久性听阈上移(PTB)。进一步形成听力损伤和噪声聋。
(三)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噪声聋:又称职业性耳聋,是我国的一种法定职业病,其主要表现是听力下降。以听力计检查可见以4000Hz为中心的听阈上升,在听力曲线图上呈现典型的4000Hz处呈V形下陷。并随工龄增加而加重。多数学者主张V形下陷的原因是耳蜗底部对噪声最为敏感,而4000Hz的噪声在耳蜗基底膜上的相应作用部位正是在底部。病变进展可分四个阶段:①听阈开始下降,柯蒂器并无形态学病变;②毛细跑出现退行性变化、萎缩破坏;③内外毛细跑均完全萎缩消失,支持组织也开始萎缩;④柯蒂器完全萎缩消失,仅残留基底膜及被覆在上面的一层上皮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