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 步进教学 | 考试样卷 | 电子教案 | 视频点播 | 网上资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预防医学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1) (2) (3) (4) (5)
    (二)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长时间在噪声作用下,听觉敏感性下降,听阈上升可达10~15dB;但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听觉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在强烈噪声长期作用下,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可下降10~15dB以上、甚至达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甚至需数小时,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病理前状态,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或称为暂时性听阈上移(TTB)。如在强烈噪声长期反复作用下,听觉疲劳在休息时间内也不能完全恢复,则可发展成为病理状态,出现内耳的退行性改变以及永久性听阈上移(PTB)。进一步形成听力损伤和噪声聋。
    (三)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噪声聋:又称职业性耳聋,是我国的一种法定职业病,其主要表现是听力下降。以听力计检查可见以4000Hz为中心的听阈上升,在听力曲线图上呈现典型的4000Hz处呈V形下陷。并随工龄增加而加重。多数学者主张V形下陷的原因是耳蜗底部对噪声最为敏感,而4000Hz的噪声在耳蜗基底膜上的相应作用部位正是在底部。病变进展可分四个阶段:①听阈开始下降,柯蒂器并无形态学病变;②毛细跑出现退行性变化、萎缩破坏;③内外毛细跑均完全萎缩消失,支持组织也开始萎缩;④柯蒂器完全萎缩消失,仅残留基底膜及被覆在上面的一层上皮细胞。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