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 步进教学 | 电子教案 | 视频点播 | 考试样卷 | 网上资源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2、现代疾病观。
   自现代医学形成后,医学家门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科学的发展水平从不同的角度给疾病下定义:
  (1)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与形态的改变
在生物学模式指导下认为: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与形态的改变。从本质上揭示许多疾病发生的奥秘,但忽视机体整体性,因局限性无法解释无结构、功能与形态改变的疾病。如神经系统的疾病等。
  (2)机病是机体恒定状态的破坏
各国的生理学家从生理的角度认为:
  <1>19世纪末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学说认为:生命都是以维持内环境平衡为目的的,疾病疾病是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破坏。
  <2>20世纪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发展了伯纳德学说,首次提出“内环境稳定”一词进一步说明:疾病是机体内环境恒定状态的破坏。
  <3>5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席尔用整体观取代了局部观点,又进一步认为疾病是由于各种刺激作用机体,从而导致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改变而引发一系列内分泌改变而表现出的疾病。
  (3)哲学、社会的观点
   哲学:疾病是机体顺伤与抗顺伤的过程,即疾病是对有害因子作用的反应。
社会学:疾病是社会行为改变,特别是劳动能力的改变。
  3、现代疾病观的特点
   众说纷纭,我们护理人员只有正确认识疾病,才能履行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神圣天职。
综合各种现代疾病观可归纳以下四个本特征:
   疾病是生命活动中与健康相对应的一种特殊征象,发生在人体一定部位、一定层次的整体反应过程。
   疾病是机体动态平衡的失调与破坏。
   疾病是对内外环境适应的失败,一种损伤的客观过程。
   疾病不仅仅是躯体上生病,而且也包括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

那么综上所述,根据4个基本特征我们总结
  4、概念的共性与区别
有什么概念上的共性与区别呢?下面我们对生病、疾病状态,疾病的三个说法进行一下分析:
  (1)生病(illness)-是医务人员问真的起点(一般只自我感觉与体验)。
同志们在一起经常会听到“他看起来病了”或者说“我好像生病了“,病人或他人对其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病人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快或难受的一种自我感受和体验。
  (2)疾病状态(sick)—是医务人员认识问题的依据(可观察可感知现象)。
大多数医生通过问诊或各种检查对病人患病后的种种状态所做的表述,当然也包括主诉内容。如:1)阑尾炎腹痛被迫体位。2)脊椎受伤者根据指体神经活动,可分出受伤部分程度。
  (3)疾病(disease)—是医务人员对疾病状态本质性的揭示(病理生理学的解释和说明)。
   疾病是客观的存在。一般是根据医学科学的知识及理论对疾病状态所作的病理生理学的解释和说明。

上一页 下一页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7~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