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
一 故意的不一致 |
|
(一)真意保留:又称单独虚伪表示、心中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示与其真 |
|
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构成心中保留必须具备以下要件:(1)一方当事人为内容有法律价值 |
|
的意思表示并使人感觉其愿受表示意思的约束。如果当事人明显无受法律拘束的意思,如预期他 |
|
人不会相信其意思表示而为戏谑或说大话,则不构成心中保留;(2)当事人表示的意思与内心效 |
|
果意思不一致,如无赠与的意思而为赠与要约;(3)当事人认识到其真意与表示意思不一致仍为 |
|
意思表示。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心中保留,但鉴于我因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仍大量存在, |
|
应该说仍有规定的必要。 |
|
|
|
案例:甲乙兄弟二人,父亲死亡时因分遗产问题二人产生矛盾,互不来往。一日,其 |
|
母病危,叫甲乙来到床前,其母哭着对甲说:“你弟弟,一直喜欢艺术,可不可以将你分得的 |
|
A画以200元卖给他。”甲为安慰其母,即对乙表示愿卖该画,乙答应接受,乙明知甲内心其实没 |
|
有卖画的意思。 |
|
问题:1、乙可否向甲请求交付A画? 2、假如甲当场交付A画时,乙能否取得此画的所有权? |
|
答案:1、乙明知甲所为意思表示非其内心真意 ,则意思表示无效 ,双方之间不成立买卖合 |
|
同,乙不得向甲请求交付A画。 |
|
2、乙从甲处得到该画,因双方之间不成立买卖合同,则乙不能从甲处取得画的所有 |
|
权,应属不当得利予以返还。 |
|
评析:乙可以向甲请求交付该画,需要以买卖契约有效成立为前提,买卖合同的生效 |
|
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生效要件。甲内心没有卖画给乙的意思,但为了安慰病危的母亲,故意 |
|
作出了愿意出卖的意思表示,从保护表意人以及贯彻意思自治的原则而言,这种将真意保留在心 |
|
中,虚伪而为表示应该不产生法律上的效果,但从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及维护交易安全的角度来 |
|
讲,不问表意人真意如何,应该以他所表示出来的意思为准,该意思表示产生法律效力。但是如 |
|
果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内心真意的,则该意思表示无效。本案中,乙明知甲所为意思表示非其内 |
|
心真意,则意思表示无效,双方之间不成立买卖合同,乙不得向甲请求交付A画。第二个问题, |
|
乙从甲处得到该画,因双方之间不成立买卖合同,则乙不能从甲处取得画的所有权,应属不当得 |
|
利予以返还。 |
|
从上述案例可以知道真意保留的效力原则上为有效,但其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的,应属无 |
|
效。 |
|
(二)虚伪表示 |
|
虚伪表示,亦通谋虚伪表示或假装行为,它是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意的假装 |
|
实施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它在非真意这一点上与真意保留相同,而在与相对人通谋这一点上, |
|
不同于真意保留。 |
|
1、构成虚伪表示必须具备以下要件:(1)须有意思表示的存在;(2)表示须与意思不一致; |
|
(3)表意人自己须对于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有认识;(4)须有其非真意表示,与相对人通谋为之。 |
|
所谓通谋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之间有为非真意表示的了解即意思的联络。 |
|
2、虚伪表示的效力: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在当事人间无效, |
|
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所谓第三人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