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

第一节国际金本位制度
一、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各国货币当局普遍地规定本国货币的黄金价值;第二、各国允许金币和纸币按照官价自由地向货币当局兑换黄金;第三、本国货币的供给完全与黄金的流量相一致;第四、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各国货币互相兑换的比价是固定的,称为铸币平价(mint parity),它是两个国家货币含金量之比。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全盛时期.
二、金本位制度的运行机制
  货币数量说理论可清楚说明金本位制的运行机制:MV=PQ
1、休谟的“物价与黄金流动机制”
国际收支逆差---->黄金流出---->货币供给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顺差---->黄金流入---->货币供给上升---->价格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平衡
2、国际金本位制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局限性:
  各国政府遵守特定“游戏规则”;当商品价格不具有完全弹性时,这一机制常常会破坏内部均衡;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有其物质基础,即世界黄金产量符合经济发展对货币供给量的需求。
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金融革命
  (一) 18世纪和19世纪,政府发行纸币和现代银行的出现引发了一场金融革命。这场革命对金本位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创造使得货币构成发生了变化;同时纸币和银行存款创造以部分黄金为准备,使得金准备率的高低成为政府管理货币供给的有效工具。
  (二) 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
  货币以银行活期存款的形式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结算也发生了革命,国际买卖双方可以不必通过直接运送黄金结算,而可以通过银行间转让活期存款的方式进行结算。从而产生了黄金输出入点和汇率波动被限制于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之间的问题。
  一国黄金输出点等于金平价加上买卖黄金的手续费和运费,它是该国通货对外汇率的最低点。黄金输入点为金平价减去买卖黄金的手续费加运费,它是该国通货对外汇率的最高点。
  设1英镑的含金量为2盎司黄金,1美元的含金量为1盎司黄金,则美元对英镑的铸币平价为1美元=0.5英镑,买卖1盎司黄金的手续费加上运费为0.01英镑。这时英国的黄金输出点为1美元=0.51英镑,这是英镑对美元的最低汇率;其黄金输入点为1美元=0.49英镑,这是英镑以美元的最高汇率。
  黄金输出入点不仅说明一国通货对外汇率的最高和最低点,而且也说明用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手段。
  当国际收支失衡额度较小,汇率的升降在黄金输出入点内时,国际收支失衡通过买卖外汇调整;当国际收支失衡额度过大,汇率的升降有超过黄金输出入点之势,通过黄金的流入或流出调节国际收支。
  (三)金融革命后,利率成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之一。
1、利率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表现为:
  逆差 黄金外流 国内货币供给减少 国内利率提高 阻止本国资本流出及吸引外资注入 外汇需求减少且外汇供给增加 改善国际收支
  此外,逆差国利率提高会促使顺差国居民愿意接受逆差国通货进行支付,并把这种收入作为债权存在逆差国,从而阻止黄金外流,减轻通货贬值的压力 。
2、但是利率的提高仅是为国际收支逆差融资,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国际收支逆差。
四、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国际金本位制运行的政治基础
  各国越来越重视内部均衡目标;世界黄金存量绝对不足与相对不均的局面使金本位制度难以维持,战后恢复的金本位制与战前大不相同了;在国际金本位制的可信性下降的情况下,国际资金流动由稳定性投机变成不稳定性投机。
  (二)金汇兑本位制度和金块本位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指一国以另一个采用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主要是以英镑为发行准备,使该国的货币单位与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货币单位相联系,并以法律规定二者之间的比价,为了维持比价,政府以该比价自由买卖外汇,以稳定该国货币价值。
金块本位制是指国家不铸造金币,人们也不准自由铸造金币,而由中央银行以金块为准备而发行钞票在市面上流通,并以官定的固定价格买卖黄金。(实行金融本位制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和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