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制度 一、布雷顿森森制度的建立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IMF,以促进国际间政策协调; 2、实行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又称“双挂钩制”; 3、取消对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但对国际资金流动进行限制。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基金组织的职能:确立成员国在汇率政策、与经常项目有关的支付以及货币的兑换性方面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实施监督;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临时性资金融通;为成员国提供进行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场所。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及其作用 份额(quota)是指成员国参加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向其认缴的一定数额的款项。 对于一个成员国来讲,份额决定了它在IMF的投票权、借款权和特别提款权分配权。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监督 监督原则:宏观经济政策与汇率的关系问题;复汇率的问题;货币兑换与稀缺货币问题。 实施汇率监督采用的三种办法:成员国提供有关资料;与成员国磋商;对成员国及全球汇率和外汇管制情况进行评价。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及其条件性 二、运行机制和调节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的上限干预点和下限干预点与金本位制的黄金输出点和输入点似乎相似,但有本质不同。黄金输出入点是由输出入黄金的成本自发决定的,是休谟的价格黄金流动机制自发贯彻实行,而干预点则是由国家行政实施的,是根据国家之间人为的协议进行的。所以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是自发地维持的,布雷顿森林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是在政府干预下维持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手段主要有:变动官方储备、变动国内流通手段和利率、变动本国收入、变动国内价格、变动汇率。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内外均衡实现机制的不对称性 1、对美国来说,它的外部均衡目标实际上体现为控制美元向国外的输出总量。 2、国际收支盈余国与国际收支逆差国在国际收支调节上的不对称性。 3、特里芬两难:美国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兑换,这要求美国控制美元向境外输出;而其他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尽可能地积累美元储备,这就要求美元大量向增外输出。显然,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矛盾的。这种矛盾使美国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过程,就是美元危机不断爆发-拯救-再爆发直至崩溃的过程。 2、美元危机就是在美元的对外价值下降的形势下,世界上出现了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造成黄金价格上涨和美元汇率下跌。 3、悬突额(overhang)流出的美元超过美国黄金储备的余额,它是衡量和预测美元危机的一个很好指标。 4、1971年美元的第一次贬值使黄金与美元脱钩 1972年“史密森协议”:黄金的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美国取消进口附加税,但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对货币的汇率进行调整;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从过去的平价上下限各1%,扩大到2.25%。史密森协议的基本精神仍是维持固定汇率制。 5、美元第二次贬值使一些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