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食品污染与预防
(1) (2) (3)
(4) (5) (6)
二、黄曲霉污染
(一)理化特性
1.化学结构与特性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共有20余种。根据黄曲霉毒素在紫外线中发生的颜色,层析Rf值的不同而命名为B1、B2、G1、G2、M1、M2等。结构相似,均为二氢呋喃氧杂萘的衍生物,不同种类的黄曲霉毒素毒性相差很大,其中B1毒性最大,致癌性也最强,所以在食品卫生标准中以毒素B1作为代表。
2.产毒条件:
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霉菌只有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其产毒能力及产毒量不同菌株的差异极大,除菌株本身的产毒能力较小外,湿度80%-90%,温度25-30℃,氧气1%以上均是黄曲霉生长繁殖产毒所必需要的条件。此外,天然基质培养基比如大米、玉米、花生粉比人工合成培养基产毒量高,在我国广西地区产毒的黄曲霉菌株最多,检出率为58%。
(二)污染情况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有地区和食品种类的差别,长江沿岸以及长江以南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北方各省污染很轻。在各类食品中污染最严重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其次是稻米、小麦、大麦、高粱、芝麻,豆类很少受到污染,也有干果类、奶制品以及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被污染后的报告。
(三)毒性
1.急性毒性: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肉毒梭菌1万倍,比砒霜强68倍,对家畜、家禽及动物有强烈的毒性,按毒性级别分类,应列入超剧毒物,最敏感的动物是鸭雏。
动物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渴、便血、生长缓慢、发育停滞、体重减轻,继之出现抽搐、过度兴奋、黄疸等症状。
急性中毒B1最强,其顺序是B1>M1>G1>B2>M2。
2.慢性毒性:黄曲霉毒素持续摄入所造成的慢性毒性,其主要表现是动物生长障碍,肝脏亚急性或慢性损伤,其它症状如食物利用率下降,体重减轻,生长发育缓慢,母畜不育或产仔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