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致热原性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
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为导致发热的最主要因素
(二)非感染性发热:非病原体物质引起的发热均属非感染性
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2、免疫性疾病
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4、皮肤散热障碍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临床表现(重点掌握、难点)
临床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等。
2、高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脉搏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出汗增多。
3、体温下降期:大汗淋漓发热的分度和热期:以口温为例。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38.1 ~39 ℃
高热:39.1 ~41℃
超高热:41℃以上
热型:不同形态的体温曲线,不同的发热性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热型
1、稽留热: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2、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 护理评估要点
1、发热的程度、热期和热型
(1)年龄差异 (2)生殖周期 (3)运动情绪环境因素
2、伴随症状 3、发热的身体反应
●相关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2、体液不足 3、营养失调
4、口腔粘膜改变 5、潜在并发症:惊厥 6、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