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实验室检查
主 讲 教 师 : 王 育 珊
  血液检验
  一、血液常规检验
  血液常规检验是指对病人周围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质量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
  (一)血红蛋白测定
  [目的] 测定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g/L (12-16g/dl)
  成年女性:110-150g/L (11-15g/dl)
  新生儿:170-200g/L (17-20g/dl)
  [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增多:严重呕吐、腹泻等,由于血液浓缩使血红蛋白增多。
  (2)绝对增多:多由于组织缺氧致红细胞代偿性生成增多,少数由造血系统疾病所致。
  1)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高原居民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2.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见于妊娠中、晚期和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二)红细胞计数(重点掌握)
  [目的] 测定每升血液内红细胞的数量。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女性:(3.0-4.5) ╳1012/L(300万-450万/mm3)
  新生儿:(6.0-7.0) ╳1012/L(600万-700万/mm3)
  [临床意义] 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一致。
  (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重点掌握)
  [目的] 测定每升血液内白细胞的数量及五类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比率。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11-12) ╳109/L(11000-12000/mm3)
  2.白细胞分类计数
  各类血细胞形态示意图
  A、红细胞   B、网织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F、淋巴细胞    G、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及分娩时、饱餐、剧烈运动等,多为一过性。
  2)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中毒、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化学药物副作用或放射线损伤、脾功能亢进、过敏性休克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正常周转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的分叶核占多数,可见少量杆状核,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正常比值为1:13。比值增大,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称核左移。周围血液中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时称核右移。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轻度核左移,提示感染轻或处于感染早期;伴核明显左移示感染加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有核左移及中毒性改变常提示感染极为严重。若伴核右移则是造血功能减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示意图
  2.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主要见于哮喘、荨麻疹、血清病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素激素者。
  3.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以及铅、铋、锌等重金属中毒。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儿童的淋巴细胞常有生理性增多。成人增多主要见于病毒、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减少多见于放射病、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烷化剂。
  5.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疟疾、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感染恢复期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当前页码为第 1 页

9-1.1  9-1.2  9-2.1  9-2.2  9-2.3  9-3  9-4  9-5  

9-6.1  9-6.2  9-7.1  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