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肝外病变 ①高蛋白血症:指血清总蛋白>80
g/L,因球蛋白增加所致,除肝病外还可见于恶性淋巴瘤、M-蛋白血症等。②低蛋白血症:指血清总蛋白<60 g/L,除肝病外还可见于肾病综合征、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长期高热及慢性营养障碍等。
(二)血清蛋白电泳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1ml,注入干燥试管中送检,不抗凝。
[参考值]以下结果为醋酸纤维膜电泳法。
清蛋白:0.61~0.71(61%~71%)
α1球蛋白:0.03~0.04(3%~4%)
α2球蛋白:0.06~0.10(6%~10%)
β球蛋白:0.07~0.11(7%~11%)
γ球蛋白:0.09~0.18(9%~18%)
[临床意义] 肝细胞受损时,血清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常减少,受损的肝细胞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淋巴系统,使γ球蛋白增生,与肝脏损害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血清蛋白电泳是了解肝功能情况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常见于:
1、肝炎:急性肝炎时清蛋白、α球蛋白及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升高。慢性肝炎时清蛋白和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升高。
2、肝硬化:清蛋白明显或极度减少,γ球蛋白明显或极度升高,可致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显著倒置。
3、肝细胞肝癌:血清蛋白电泳中各类蛋白均有改变。在清蛋白和α1球蛋白间出现甲胎蛋白电泳区带。
二、胆红素代谢试验
(一)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结合胆红素和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2ml,注入干燥试管中送检,不抗凝。
[注意事项] 切勿溶血,如怀疑有溶血应重新送检。
[参考值]
血清总胆红素:1.7~17.1umol/L
血清结合胆红素:0~6.8umol/L(0~0.4mg/dl)
血清非结合胆红素:1.7~10.2umol/L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34~170umol/L为轻度黄疸;170~340umol/L为中度黄疸;>340umol/L为重度黄疸。
2、鉴别黄疸的类型 血清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升高为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溶血性黄疸;三者皆升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3、协助诊断产生黄疸的疾病 阻塞性黄疸多见于胆石症、胰头癌、胆道蛔虫症、肝癌等;溶血性黄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血型不合性输血等;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脏的各种疾病,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亚急性肝坏死等。
(二)尿内胆红素及尿胆原检验
[标本采集方法] 留取新鲜尿液20~30ml,置于干燥清洁的容器中送检。
[参考值] 尿内胆红素定性:阴性反应。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尿胆原定量:0~6umol/24h尿。
[临床意义]?
1、鉴别黄疸类型:
溶血性黄疸 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红素阴性。
阻塞性黄疸 尿胆原含量减低,尿胆红素强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 尿胆原中度增加,尿胆红素阳性。
2、观察病情变化:
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破坏与尿中尿胆原含量成正比,观察尿胆原含量的变化可了解溶血程度、治疗后果及预后。阻塞性黄疸 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呈间歇阳性,提示梗阻为间歇性,胆道结石的可能性大;尿胆红素持续强阳性伴尿胆原含量进行性减少则梗阻可能为压迫性,肿瘤的可能性大。肝细胞性黄疸
肾排出的尿胆原早期即增加;当肝脏破坏严重时,尿胆原的排出由高降低。
三、血清酶学检验
(一)转氨酶测定
转氨酶是肝脏氨基酸代谢的关键酶之一。作为肝功能检验的转氨酶主要有两种: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肝细胞稍有损伤,血清中ALT即增高,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2、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1ml,注入干燥试管中送检,不抗凝。
[参考值] ALT:连续监测法测定<35U/L;Karmen法测定8~40KarmenU。 AST:连续监测法测定<40U/L;Karmen法测定8~40KarmenU。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 转氨酶的阳性率80~100%,为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监测指标。重症肝炎和亚急性肝炎,转氨酶可随病情恶化而降低,是大量肝细胞坏死的表现。
2、慢性肝炎、脂肪肝 转氨酶轻度上升(100~200U/L)或正常,多为AST>ALT。
3、肝硬化、肝癌 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以AST>ALT多见。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碱性磷酸酶(ALP)大部分来自肝脏和毛细胆管、骨骼、小部分来自肾脏。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1ml,注入干燥试管中送检,不抗凝。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测定<270U/L 磷酸苯二钠法:成人30~130KingU/L血清;儿童50~280KingU/L。
[临床意义]
1、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增高 胆道梗阻、胆汁排出不畅、毛细胆管内压力增高时,可诱发ALP产生增加或排泄障碍,从而导致血中ALP升高,其增高程度与梗阻程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且先于黄疸出现。
2、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可增高。
3、骨骼疾病与癌症时ALP增高。
(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主要来自肝脏。肝胆疾病时因肝细胞合成亢进或排出受阻,γ—GT升高。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2ml,注入干燥试管中送检,不抗凝。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成年男性11~50U/L 女性7~30U/L。固定时间法:成年男性3~17U/L 女性2~13U/L。
[临床意义]
1、胆道梗阻 意义同ALP基本一致。γ—GT升高幅度与梗阻性黄疸的程度相平行,梗阻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γ—GT越高。
2、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γ—GT显著增高,阳性率达95%以上。临床上可作为早期发现肝癌、鉴别病情变化及术后复发的指标。
3、肝炎及肝硬化 急性肝炎恢复期γ—GT迟迟未降,提示肝炎尚未痊愈;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如出现γ—GT攀升是病情恶化的标志;γ—GT升高的幅度经常大于AST和ALT的升高是酒精性肝损害的特征之一。
四、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流行最广,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乙型肝炎标志物共有三对,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及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e抗体(抗-HBe)。其中核心抗原全部存在于肝细胞核中,释放时抗原周围常被HBsAg包裹很难直接测定,所以临床只对标志物中的其他两对半进行检验。
[标本采集方法] 两对半的检验抽取静脉血4ml,注入干燥试管中送检,不抗凝。
[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验结果多用阴性(—)和阳性(+)表示,必要时可用滴度表示阳性程度.
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五项检验结果综合判断
五、血清甲种胎儿蛋白测定
AFP为胎儿特有,出生后不久即转为阴性或含量甚微,原发性肝癌时增加。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3ml,注入干燥试管中送检,不抗凝。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成人<25ug/L;3周~6个月婴儿<39ug/L
[临床意义]
1、原发性肝癌 当AFP定性法阳性或定量法>500ug/L,持续1个月以上时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较大。
2、肝炎 急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AFP可升高,但多在300ug/L以下,呈一过性,持续升高应警惕有癌变的可能。重症肝炎不升反降,预后不良。
3、其他 部分妊娠妇女可出现AFP升高,但不超过400ug/L,分娩3周左右恢复正常;某些胚胎肿瘤、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病人也可见AFP升高。
|